|
1、《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 【摘要】张申府与张岱年虽同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思想上的差异却不可不察。由于张申府把重心放在新哲学的启蒙上,而张岱年则注重新哲学的建构,所以二者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及价值论研究上也相应地显出种种不同。在本体论研究上,张申府的着力点不在于本体论概念本身的分梳,而是致力于阐发由基本的本体论主张延伸出来的态度、方法及这种态度、方法所认同的价值;在方法论问题上,张岱年的方法论指向的是哲学体系的建构,而张申府所谓的方法更多的是指向民众启蒙;在知识论上,张岱年关注的是知识的来源要素以及知识的性质等问题,而张申府关心的更多的是与启蒙有关的认识论问题,如知行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等;在价值论上,由于张岱年的价值论处于其“物本论”的哲学框架之内,所以他特别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张申府虽不否认价值的客观性,但对宣传与启蒙的偏重,使他更加重视价值的主观(体)性。 作者:刘静芳 文献出处:《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 2、《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自由观研究》 【摘要】自由是指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马克思认为在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类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实践看马克思自由观,人是在劳动中实现自由的。但美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象征,艺术活动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存状态。 作者:吴德勤 张艳芬 文献出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重要使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途径的创新。 作者:邹永凡 吴德勤 文献出处:《社科纵横》 2009年第6期 4、《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摘要】《礼记·乐记》对“乐”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政治与审美互相渗透的儒家政治美学,其用意在于实现优美和崇高的一致。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的制作应该由政治领袖来承担;“乐”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政治美学其着力点在于崇高的政治目标,用崇高的政教来统摄优美的乐音,而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愉悦。 作者: 朱承 文献出处:《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
|
上一条:哲学学科建设成果(二)
下一条:哲学学科建设成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