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读书•思考•写作•交流

创建时间:  2009/03/16  纪谦玉   浏览次数:   

2009227下午,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会议室,哲学系的部分师生举行了本学期春节后的第一次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要围绕价值论的相关学习和研究来进行学术切磋和交流,参加沙龙的有陈新汉、吴德勤、尹岩、沈海燕、刘静芳、黄圣平、张艳芬、朱承、吴立群等诸位老师以及王煜、陈密两位同学。在沙龙之前,大家都收集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并确立了各自研究的具体主题,因此,沙龙主要围绕大家的读书、思考和写作而展开。


陈新汉教授的主持下,吴德勤教授首先发言说,他正在着手研究马克思关于价值问题的哲学思想。通过这一研究,尤其是通过研读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老师主要谈了三点心得,即,马克思关于价值的总体思想、马克思谈论价值的目的以及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价值论维度。老师相信,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研读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他对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会有更为深入和丰富的体会。吴德勤老师的发言得到了陈新汉老师的首肯,老师认为老师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基础而扎实的工作。


吴立群老师接着说,她想以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儒家伦理,因此,目前她正集中精力于"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研究"这个问题。她谈了这个问题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介绍了要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这一研究。


对此,陈新汉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与价值论具有某种天然内生的关系。紧接着,老师介绍了他本人最近的研究状况,他拿出一叠厚厚的书稿,告诉大家这是他刚完成不久的有关"自我评价论"的研究成果。由此,在简要地回顾了他本人在评价论方面的研究情况之后,老师主要谈了书稿的四个篇章,即,自我意识、个体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机制以及自我评价对人的自我意识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老师还结合具体的问题,提到了他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阅读的一些书籍,并结合篇章简要梳理了研究的框架和纲目。能借此机会与老师一起分享他的学术成果,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收获。


作为价值论研究的同道者,尹岩老师讲她现正关注价值共识的问题。老师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谈了"什么是价值共识",接着她又分析了价值共识达成的根据,最后她又指出了价值共识形成的途径。老师认为,要形成价值共识,主流价值的灌输、本体论意义上的利益和公平兼顾以及法治建设是三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朱承老师汇报了目前正在从事的与价值论研究相关的两项工作:一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核心,讨论了儒家"自由"观念的价值,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一种在"规矩"中的"自在"。此项工作已经完成。二是研究元明之际(1348——1368年)的儒家价值与现实政治的双向认同,此项研究正在进行。另外,老师还谈到,"儒家的选择观念"也是他目前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沈海燕老师则从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医养生的价值、健康长寿的价值导向、"治未病"的价值意识、阴阳学说的价值评价标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价值观、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价值思维模式等问题,并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掘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宝藏,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还能使人人都健康幸福的生活和工作,圆满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黄圣平老师在阅读了一些价值论方面的书籍之后,选取道家心性论方面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此,他说他将进一步从价值论的角度研究"道"、"德"、"性"、"命"、"无为"、"人格"等范畴。


刘静芳老师则主要关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论研究,其中她特别提到了解析的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张岱年1949年以前的工作。她认为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张岱年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体现了中、西、马的结合,在当时具有一种领先性与开创性。 


最后,张艳芬老师试图对评价活动中的差异问题进行研究。她根据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认为,可以结合三个隐喻来理解评价活动中的差异问题,即,延迟(defer),这是历时性的考察;撒播(dissemination),这是共时性的考察;光谱(spectrum),这是关系性的考察。

    沙龙结束的时候,窗外依然阴雨连绵,然而,大家都兴致盎然,读书、思考、写作和交流拓宽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将不断地感受到学术和思想的魅力,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也将更加美好。

上一条:读书•思考•写作•交流

下一条:读书•思考•写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