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下午,社科学院九九沙龙在B409室进行了一次以"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替代—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1周年"为主题的沙龙。社科学院闵冬潮、沈海燕、尹岩、张亚月、刘友古、张艳芬、赵志静、朱承、杨庆峰、彭学农,校本部机关王刚等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共二十多人参加了本次沙龙。彭学农老师主持了这次沙龙。他对这次沙龙的主题作了一些解释。《共产党宣言》一般逢十纪念,我们这样纪念,是因为形势所致。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了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观点。目前的危机,是实行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全球性危机。这场危机正在向广度和深度蔓延。目前,国际国内舆论对此议论纷纷,大部分观点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场金融危机,少数人也认为这是一场经济危机。对这次危机的实质,则大都从金融体系本身的漏洞,如美元的独断地位,银行监管漏洞等方面寻找原因,少有更深刻的分析。一些西方思想家已经揭示了一些更深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则更深入地剖析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可归结为《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有7位师生进行主题发言。研究生陈密认为,《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差别",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生态维度。城乡对立是资产阶级文明异化本质的一个主要表现。由此福斯特认为,《宣言》内部已经包含着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包含了强调人类和自然存在的必要统一这种生态学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志静老师认为,宣言虽然具有这样那样一些局限性,但它的当代意义仍然是非常显著的。当代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能从宣言中找到富有营养的思想根据。闵冬潮老师认为,可从全球化这一个最宏观的话题和身体这一个最微观的话题的结合来考察当代问题。新自由主义的替代,应该如何进行,需要有新的角度和出发点。身体的政治学可以承担这一新的角度和出发点。朱承老师认为,要区分社会理想作为乌托邦的两种性质,一种是向前看的乌托邦,如西方人的乌托邦,另一种是中国式的向后看的乌托邦。向前看的乌托邦具有积极的引导的意义,但也可能具有过分建构的后果。研究生徐人冀认为,传统上,对共产主义的解释模型可认为是一种预言式的解释性的实证性的模型。还有一种解释模型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詹姆逊一直致力于坚持具有"乌托邦理想"的文化政治立场,他强调乌托邦的双重性质。詹姆逊的文化乌托邦或许能提供某种思路,从而走出共产主义解释模型的困境。杨庆峰老师认为,技术发展和空间概念的变化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重要视角。信息技术制造了新的全球化市场,传统的异质空间变成了同质空间,因此,要警惕当代新自由主义利用空间转移和空间分化的策略来转嫁危机。朝鲜金日成大学的访问学者朴光日老师在书面发言中提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实际研究具体问题,如如何划分工人和资本家,如何选择每个国家的具有个性的社会主义道路。 围绕着上述主题,与会者展开了讨论。张亚月老师认为,应历史地看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命题。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差别很大,简单地用阶级来划分,会忽略事物的多样性。不可把马克思主义简化为线性进步论,科学至上主义。王刚老师认为,不能简单地贬低暴力革命的意义,也不能把彼岸世界与共产主义理想等同起来,应该辩证地对待破与立的关系。尹岩老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也要考虑人在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位置,考虑到人具有超越性,也具有动物性,这样才能合理地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张艳芬老师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不能等同于线性历史观。正如罗蒂所说,宣言是失败的预言,光荣的希望。没有希望,人类就没有出路,没有未来。研究生朱晨铭认为,当前的世界运行机制,由于把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使人类越来越处于灾难的边缘。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新的条件下书写《共产党宣言》,是人类避免灭亡的必然选择。 最后,本次沙龙约定,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时,继续深入探讨本次沙龙涉及到的议题。 (彭学农)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期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替代(之二)沙龙综述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期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替代(之二)沙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