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行式(Performative Utterances)》研读会综述
2009年10月27日上午,社科学院九九沙龙第三十六期暨学校文科学术茶吧第六期活动在我校社会学E-研究院(B417)举行。此次沙龙集中讨论英国日常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经典论文《表行式(Performative Utterances)》。沙龙由朱承博士主持,刘小涛博士导读。参与这次读书活动的,有哲学系老师彭学农、杨庆峰、尹岩、彭立群、鲍建竹,哲学系研究生数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朝安,以及我校其它院系几位老师。
略述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方法和"周六晨会"取得的成绩后,刘小涛博士从早期分析哲学的理想语言追求入手,讲述了奥斯汀论文《表行式》的哲学背景。然后,在引领大家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刘小涛博士以鲜明纯净的语言讲述了《表行式》的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它给分析哲学(主要是意义理论)、语用学研究带来的开拓性影响。
以一种简洁清晰的分析哲学风格,刘小涛博士将《表行式》的论证重构如下:
(1)存在一类表述(表行式),它们无关乎真值,而只有恰当与否的问题;
(2)描述式和表行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区分,看起来是描述式的语句也可以是表行式,因此,也存在恰当与否的问题;
(3)一个表述是否能成为表行式,取决于语力(体现说话者的意图);
因此
(4)除了关心句子的思想和真值,我们还应该关心表述的语力。
值得补充的是,如果考虑到弗雷格的如下命题:
(5)对于一个陈述,我们要么关心它的思想,要么关心它的真值。
那么,上述论证就很自然地牵引出奥斯汀的另一个结论,即
(6)除了弗雷格式的意义理论,我们还需要一个关于表述的语力的理论。
另外,如果更极端的将(2)解读成
(7)一切表述都是言语行为。
那么,可以获得如下更具冲击力的结论
(8)一个意义理论应该以一个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
最后,与会者就一系列语言哲学问题展开了讨论,包括:"语言转向"的涵义、语句真值和语力的关联、语言分析是否存在局限、语力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语言的起源等等。此次讨论会在刘小涛博士的精心准备以及参与讨论师生的热情参与下,不同哲学领域研究者围绕一个具体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会同仁表示,充分感受到了论辩的魅力和理智的愉悦。
( 朱 承)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六期“读书•生活•行走”(七)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六期《表行式(Performative Utterances)》研读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