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6月2日,美国Rutgers大学哲学系Ernie Lepore教授在上海大学哲学系为哲学系老师和同学做了一场关于话语隐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与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的座谈。上海大学哲学系沈海燕、朱承、杨庆峰、周丽昀、张艳芬、彭立群、张亚月、刘小涛等数位老师以及部分哲学系研究生参加了座谈,另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朝安、谭力扬等数位博士研究生也前来参加了座谈。 在此次座谈上,Lepore教授报道了他在此问题上的最新工作。Lepore教授先介绍了格赖斯哲学的背景,特别是提出所谓的话语隐含机制的哲学动机及其对分析哲学的巨大影响。接着Lepore教授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他在此问题上的极端批判性观点,即不存在所谓的话语隐含!他认为用于刻画格赖斯话语隐含的几个必要条件之间是不融贯的,从而没有任何概念可以合理地扮演话语隐含的角色。Lepore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理解“说话者意义”,以及此概念与他所谓的“被邀请推论”(invited inference)之间的细微却不可抹煞的区分。最后他简要介绍了他的替代性理论:以刘易斯的“协调-约定”为概念框架的话语解释进路。 Lepore教授的整个座谈大量诉诸英语和汉语的话语实例和各个听众所具有的素朴的语言直觉,通俗易懂,不仅使听众很好的参与到座谈中,也恰当地展示了英美哲学一贯的分析论证风格。使在座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了当今顶级英美哲学家的哲学风范。整个座谈气氛轻松而活跃,听众不间断地提出各种问题,Lepore教授即时地作出了回应与进一步解释。 (拟稿:刘小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