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2日(周五)下午1点,社科学院哲学系第四十七期“九九沙龙”在B401会议室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赵司空老师作了一场题为《阿格妮丝·赫勒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的讲座。社科学院沈海燕老师、彭学农老师、尹岩老师、刘友古老师、周丽昀老师、彭立群老师、鲍建竹老师、刘小涛老师、曹青春老师、刘冰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赵司空老师首先介绍赫勒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著作,并交待了如何理解赫勒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赫勒的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在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托米认为,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反叛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马克思主义。阿拉托认为,赫勒以复兴马克思主义为己任,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断裂和背叛。 接下来,讲座按照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赫勒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赫勒的绝对个人理论;第三,赫勒的无产阶级理论;第四,赫勒的后现代政治学。 一、赫勒的社会主义理论。赫勒对社会主义的阐述围绕着两个向度展开,其一是从历史哲学转为历史理论,其二是从价值范畴来解读社会主义。拥护历史哲学观点的人坚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层面。历史哲学是大写的历史,其特征是线性和因果性,任务是对未来给予警告或者承诺,而这样做只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历史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的进步以断裂形式发生,马克思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延续进步趋势。 历史理论则认为,历史是多元逻辑并存的,历史的未来并不确定,社会主义的实现也不具有必然性。历史理论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批判历史哲学,强调生产力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个人财富和激进需要的增长。历史哲学注重社会财富,并注重数量;历史理论注重个人财富,并注重质量。历史理论呼吁从未来回到当下,既不否定进步,也不再把大写的历史本体化。 关于从价值范畴方面理解社会主义,赫勒认为,社会主义是价值而非体制因素。社会主义是人们的价值选择,未必有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价值范畴,它主张取消革命,回归伦理诉求,抛弃社会主义历史哲学,社会主义要由人民自己选择。在对价值的强调上,赫勒与晚年卢卡奇非常相似。同时赫勒突出微观的日常生活,突出市民社会的诉求:自由、平等、取消社会压迫。这样,社会主义要从政治理论必然性转到价值可选择性。在赫勒这里,社会主义的重点在于价值,而不仅仅是体制。赫勒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从前期的提倡价值因素走向了压抑价值因素。反观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它们无一例外地出现新的不平等,都对需要进行专政,并都带来了带来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二、赫勒的个人理论。赫勒的个人理论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与类相结合的“个性”,集中在《日常生活》中:个性突破特性而成为人的类本质。这里体现了青年马克思和晚年卢卡奇思想对她的影响。但是在《历史理论》中她的个人理论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个性不再与社会性相结合,而成为绝对的个人。绝对的个人有着激进的需要,社会主义不再是个人必须背负的负担;个性为其他目标牺牲没有合法性。 三、赫勒的无产阶级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看作比经济斗争更高层次的斗争不同,赫勒认为无产阶级应该从政治范畴转变为经济范畴,用利益模式取代政治模式,并以此取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都不应该被看作为封闭的阶级,相反,它们都是开放的阶级,工人阶级可能转变为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也有可能转变为无产阶级,并且,在两个阶级之外还有其他的空间,例如自由职业等等。无产阶级应该争取的是以下内容:坚持共同所有权的自治运动,主张财产普遍化,解决工人不满意的问题,消除敌意。工人实现自我管理,公民实现自主交流,生活中到处体现民主关系,没有阶级斗争,只有利益冲突。赫勒的无产阶级理论有法团主义的痕迹,即强调用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商谈来解决社会问题。 四、取消政治斗争的后现代政治学。赫勒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持反思态度,后现代不是阶段,而是在现代性内部的反思。在后现代政治学的视野中,个人自由使得政治处于偶然性和开放性,后现代政治学反对政治先验论、欧洲中心主义,后结构主义是后现代政治学的条件。后现代政治学主张取消阶级本质,从政党本位到运动本位。 赫勒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多元逻辑,在现代社会的三重逻辑[市民社会(市场,民主化和平等),资本主义制度,制造工业]中,社会主义更直接地与市民社会的第二重逻辑(民主化与平等)相关。社会主义要从统治走向自我管理。 最后,老师们就赫勒与拉克劳、墨菲的比较,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东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后现代政治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彭立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