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津市教委思政课程建设调研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创建时间:  2016/12/26  陈奕雯   浏览次数:   


         2016年12月15日下午,天津市教委思政课程建设调研座谈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2号楼学思厅举行。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赵鸣、天津市教委高教处处长连忠锋、天津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刘冰、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靳楠、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白杨、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聂丽琴、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杨长亮、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王振雷、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领衔人忻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光明、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李梁、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参与本次座谈会。会议由欧阳光明主持。
        会议伊始,欧阳光明院长对天津市教委思政课程建设调研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些年来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学科重点建设实现较快发展的情况,以及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的"项链模式"改革基础上开展以"大国方略"课程开设探索课程思政的情况。
        忻平教授谈了"大国方略"开课背景。他指出上海大学思政课改革有着多年积累,探索了有益的经验,通过引入多学科专家整合各项优势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大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在多年探索改革的基础上,顾晓英、顾骏两位老师率先以"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角度,开设了大国方略课程,并进一步拓展开设"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等系列课。通过多学科交叉,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他认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是"教育体制中一群浪漫主义者的共同合作",上好学生喜爱的课程是老师们的一直坚持的"初心"。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回顾了上海大学思政课改革的历程。2007年探索形成"项链模式",将网络课程平台贯穿到课程的主线之中。2014年"大国方略",借助于上海大学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三学期制平台,将思政课程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和理工学科相结合,对接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认识"相贴近。大国方略3.0版"创业人生",从教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李梁认为"大国方略"课是优势资源配置的巨大成功,实现了多学科的资源整合。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之下,把国家战略融入到课堂之中,课程内容贴近国家现实和学生生活。课程内容与师资力量相结合,优秀教师资源协同丰富了课程内容体系,以打组合拳的形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传递价值观。注重教学方法,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回应学生的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最后,连忠锋处长对上海大学思政课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在这样有责任、家国情怀的老师的努力下,上海大学思政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切入内容,发扬追问精神,运用科学的精神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知识传递价值观,结合现实,通向未来。希望以后可以加强天津高校和上海高校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
本次座谈会,气氛热烈、讨论深入。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今后,要加强交流协调,整合优势资源,在同向同行的道路上交流借鉴,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条:社会科学学部(筹)硕士研究生14级预答辩、15级开题报告安排

下一条:社会科学学部赴上海科技大学商洽教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