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情境化知识——唐娜·哈拉维眼中的“客观性”解读(周丽昀)

创建时间:  2007/10/25  纪谦玉   浏览次数:   

文献出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1期


情境化知识


——唐娜·哈拉维眼中的"客观性"解读


周丽昀[1]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在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上,以往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客观性是科学合理性的产物;二是客观性是社会与境的产物。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是在后一种路径上发展出的对客观性的解读,主要有三个特征,即局部的视角、负责的科学和发展的辩证法。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开启了身体与意义关系研究的新节点,并具有政治和伦理意义。

关键词:客观性;情境化知识;局部视角;科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一、必要的交待:以往关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讨论

       在科学问题上,对客观性的关注由来已久,渊源颇深。"科学知识被看作是从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认识者和被认识的世界。"[1]在传统认识论中,对客观性的关注始于一种理性主义的先入之见,是植根于人性的一种理性情结,也是认识者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贡献。

      科学问题上的客观性有多种多样的含义。例如,客观性可以被归于个人进行公正无私的判断的才能;或被理解为一种调查方法和规则的品质;或指那些对独立的外部实在进行记录的命题;还可以被看作比个人信念更为稳固和持久的社会和文化建制,等等。[2]虽说关于科学的客观性的理解意见纷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如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认为客观性是科学合理性的产物。这是指科学认识的非主体的、分离的、不偏不倚的和无私的品质,或是指科学通过客观的、真实的东西表现主体。很长时间以来,对那些崇拜客观性以及真理、并将其当作现代科学的最珍贵的认知价值的哲学家来说,客观性就被等同为合理性,与心理的、精神的、主体的认知形成对照。

      二是认为客观性是社会与境的产物。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与境性并且开始拒斥对普遍规则的本质主义信念。他们或者将客观性理解为主体间性,或者是某种科学交流或科学参与,或者仅仅理解为一种个人信念和认识行为的客观背景。他们试图通过将局部的主体间性扩展到普遍的客观性之中,来消除人类认识的历史的与境性。"它使合理性争论的术语从理性、认识和逻辑的领域转换到实践、书写和方法的领域。"[3]因此,从社会学和解释学的视角看,合理性也不可避免地是社会的和对话的产物,客观性的理想是与境化的。

      总之,关于客观性有多种理解向度。正如彼特·诺维克所言:"客观性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假设、看法、渴望和反感的一种杂乱集合,……其确切的含义总是处于争论之中。"[4]但是,不管怎样,"哲学家们普遍认同客观性是科学知识的独特标志,争论只是围绕以下问题产生:客观性如何可能?它怎样成为可靠的?客观性可以正确地表达哪种命题?"[5]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情境化知识(Situated Knowledge)正是对科学的客观性的一种阐释。作为女性主义的领军人物,哈拉维的思想在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中都有深远影响,可是她的观点在中国却鲜有人提及,既便偶尔出现她的名字,也是浮光掠影,更谈不上系统研究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正是在如上背景中,我们对她的观点的重新解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富有意义了。

二、哈拉维对客观性问题的解读——"情境化知识"

      哈拉维在1992年出版的《类人猿、生控体和女性》一书中,专门辟章节加入了她在1988年就发表的文章"情境化知识: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与局部视角的优势"一文。总体而言,哈拉维是在关于上述客观性的后一种路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为了对世界是怎样的提出一种更好的解释,她进行了卓绝的实践。

      1、一种全新的客观性学说——情境化知识

      哈拉维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关注和讨论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同其他任何研究者一样,哈拉维认为客观性也是女性主义哲学绕不开的一个理论情结。但是,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不同,她认为"我们的问题是怎样同时对所有知识主张与认识主体进行彻底的历史偶然性的解释,怎样对我们构成意义的‘符号技术’的认识进行批判地实践,怎样对真实世界的可靠解释有一个有效的承诺。"[6]由此不难看出,她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关于客观性的学说。

      她认为,女性主义者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也为了对支配我们自身和其他人的实践、特权的不平等部分有一个批判的、反身的关系,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对客观性的理解。她说,"我喜欢一种具体的客观性学说,它能容纳似是而非的和批判性的女性主义的科学方案:非常简单,女性主义客观性指的是情境化知识。"[7]在她看来,这样一种学说和客观性的实践,可以"给论证、解构、充满热情的建构、网络联结以特权,并期待知识系统与看问题的方式的转换。"[8]换句话说,她的客观性学说是一种有用的学说,而不仅仅是无害的。她希望因此对人们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为理论界增加一种可有可无的观点。

      在哈拉维那里,情境化知识就是对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注解,或者说是对客观性问题的一种女性主义的解释。而对于什么是情境化知识,她并没有一言以蔽之,而是将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散落在一些文字中。纵观她的一些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她的"情境化知识"这一客观性学说。

      2、情境化知识的特征

      (1局部的视角

       哈拉维从几个隐喻入手,来说明科学不是关于同一性的,而是关于客观性的。这些隐喻体现在"视角"、"位置"、"光学"、"看"等很多语言表述之中。她认为,客观性在于情境化知识,在于分裂,在于"看"的不同方式,以及对视野的不同方式的把握;要从局部的视角看问题,局部的视角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所有定位和看的不同方式,都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她就把本质主义或者局外人看科学的第三只眼给消解掉了,观察也因此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因此,她说:"分裂,而不是存在,是女性主义的科学知识的认识论的有特权的形象。"[9]

      其中,在这个与境中的分裂应该是关于不同种类的多样性,他们同时是必要的,并且不能被简单化为同形的位置或者是累积的序列。主体的视野是多维度的,这种多样性对主体之内以及主体之间都适用。她认为,"了解"自身是局部的,从不曾结束,"它总是被建构,并且被不甚完美地缝合在一起。"[10]因此,每一种视角都能够与另一种结合在一起"看",而不必成为另一种,这就肯定了任何一个视角的合法性与地位。"这就是客观性的承诺:一个科学的认识者不是寻求同一性的主体的地位,而是客观性的主体的地位;也就是说,局部的联结。"[11]

      哈拉维不但承认任何局部视角的地位,还进而指出,一个视角无法同时位于所有有特权的或者被压制的位置。她认为视角的形成总是有一定的政治基础的。不同的视角之间要进行监督和批判。局部的视角既可以被用来解释有前途的方面,也可以解释破坏性的怪物。"同一性,包括自我同一,不会产生科学;批判性的定位才产生科学,也就是说,产生客观性。"[12]而只有局部的视角才能承诺客观性。这种局部的视角是一种"客观的视角","它启动,而不是停止了对所有视觉实践的生成负责的问题。"[13]

      (2)负责的科学

      与局部的视角相联系,哈拉维描述了一种负责的科学。她建议我们建构一种有用的,而不是无害的客观性学说。她强调并认为负责的科学才是一种有用的科学。这种负责的科学具有如下品质:

      第一,强调多元主体和双重视野。在哈拉维看来,"分裂的和冲突的自我是能审问定位并且是负责任的人,是能建构并将改变历史的理性的谈话和稀奇古怪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的人。"[14]也就是说,这种多元的主体本身就是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并且进行批判性地自我反思的人。另外,情境化知识强调知识的主体是共同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人。这样才能保证不同视角的"结合"而产生客观性。"女性主义是关于多重主体与(至少)双重视野的科学。"[15]

      第二,强调一种批判性的视野和定位。从知识的客体来看,"定位是为知识打基础的关键的实践,这些知识是围绕视角的想象组织起来的。……定位意味着对我们能进行的实践负责。"[16]也就是说,要善于展开理论之间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性知识是一个在解释者和解码者的领域中正在进行的批判性的解释的过程。"[17]而不同语言和意义之间的转移总是可解释的、批判性的和局部的,这是交谈、合理性和客观性的基础。

      第三,与相对主义和整体主义划清界限。虽然她主张重视事物之间的网络联结,主张用局部的视角看问题,但是,并不是任何局部视角都可以,我们必须反对简单的相对主义与建立在"加总"之上的整体主义。"定位的平等性是对责任和批判的询问的一种否定。"[18]在客观性学说中,相对主义总是与总体性面临相似的批评,他们都否认在地方、具体化和局部的视角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平等地和充分地承诺这样的视角,那就是既无处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这是一种科学神话。而实际上,"持续的、理性的和客观的询问正好依赖局部视角的政治学和认识论。"[19]

      赞同局部视角、联系和交流,却并不等同于相对主义和整体主义,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只有全面理解局部视角的含义,并且负责地运用,才能产生负责的科学。

      (3)发展的辩证法

      这一特征是指,情境化知识总是在途中的,没有顶点,也并非终结,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解释之中。"解码和转码,加上翻译和批评,都是必要的。因此,科学变成了不是关于终结,而是关于可以竞争的和已经竞争过的东西的典型例证。"[20]

     "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是关于作为定位的合理性的客观性的。"[21]因此,它不是对限制的逃避,也不是超验的产物,而是部分观点的连接。情境化知识要求,知识的客体是一个参与者和代理,而不是一个屏幕、一个场所或一种资源,因此,它永远不会作为主人的奴隶而结束在客观知识中的辩证法。在这样一种情境化的理解中,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永远在途中,而不会走向完结。局部的视角,以及看问题的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它们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只要有人类的理性追求存在,这种局部视角的实践就永远存在。

三、对哈拉维"情境化知识"的评价

      不同的声音,不同视角的碰撞、对话和交流,才能产生负责的科学,才能保持科学真正的合理性的张力,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哈拉维对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理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独特的解释世界的图景,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1、丰富了对客观性的研究和理解

      哈拉维对客观性的理解既是对社会建构论的继承,也是对两种女性主义认识论,即经验论和立场论的一种批判性的超越。尤其是通过挖掘哈拉维与其他女性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区别,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哈拉维的贡献。

      此前的女性主义经验论认为,科学从本质上应该是客观普遍的,科学研究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他们的目标是"消除烙在科研成果上的性格歧视和男性中心论的印记,同时努力避免用任何其他诸如妇女的或女性主义的‘印记’等局部特征取而代之。"[22]换句话说,女性主义经验论依然追求一种所谓的"纯科学",而不是其他更好的科学,它并没有超越主流科学的话语,只是对其进行了局部的修正和补充,即科学方法仍然需要,但性别偏见必须剔除。女性主义立场论则认为,"所有寻求知识的努力均定位于社会环境中,其中某些客观的社会位置比其他位置能更好地作为知识研究项目的出发点。"[23女性主义立场论者认为传统认识论所倡导的客观的、普遍的、中立的科学是不存在的,倡导以被忽略和贬抑了的边缘人群经验为来源实现最大的客观性。因此,在哈丁看来,"立场认识论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请求,或者不合理地要求一种特权。"[24]哈丁主张一种非中立的"强客观性"。在他看来,"客观性的最大化也不能总是要求对中立性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中立性最大化是对客观性最大化的一种障碍。"[25]但是,因此而象立场论那样转向对另一种特权的要求,矫枉过正,也是不可取的。

      而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却是彻底反对任何形式的普遍性话语,反对本质主义,主张科学知识的合理性存在于具体化的实践中,存在于具体的历史的特殊情境里。在她的情境化知识中,没有一个视角是绝对有特权的,并且,她也并非要求各种视角的平等定位,而是重视各种视角的联结和批判,重视共享和对话。某种程度上,这就坚持了开放的理性,而摒弃了无害的相对主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客观性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2、开启身体与意义关系研究的新节点

      所有关于客观性的西方文化的叙述几乎都牵涉到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这些都嵌入到女性主义的科学问题中。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也不例外,她也是对身体与意义关系研究的一个传承,"象所有分支一样,我的也是根源于隐喻的问题,也就是说,是身体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26]但是她开启了一个新的节点,因为她宣称,"女性主义客观性是关于有限的位置和情境化知识的,而不是关于超验以及主体和客体的分裂的。"[27]也就是说,她依然继承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对身心与意义关系问题的研究传统,但不同的是,她不是建立在笛卡尔开启的"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一种对象性思维,而是模糊身心关系的界限,模糊主客体的界限的,从一种主客体的知识论研究进入到生存论,或者本体论研究的范畴。

       如果我们结合其著名的"赛博格"(Cyborg)宣言,就会更容易理解。"Cyborg"是哈拉维在同一本书的另一篇文章"赛博格宣言"中所提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借助特定的机械或电子装置辅助完成或者控制生理过程的存在物。""生控体是一种受控体,一种机器与有机体(动物和人)的混合体,它既是社会现实的动物又是虚构的动物的混合体。"[28]这样一种生控体打破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以及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建构了一种新的主体。这个主体不仅指从事实践的人,也指一些知识的背景,甚至是机器,或者是所有这些东西的融合。在她那里,主体凸显为多重主体,并且,主体与客体的边界是模糊的。由此,她通过赛博格这一隐喻"模糊了所有范畴乃至对立的两极的界线"[29],并因而对身体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重构。

       3、政治学与伦理学意义

      哈拉维对客观性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针对"中心论"和"多元论"的冲突提出来的。除了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之外,哈拉维更注意到,科学中的客观性问题一直被复杂化为,妇女是被表述的而不是表述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都将客观性和客观化的实践看作对他们的反对者的成果。因此,女性主义对客观性的追求也就有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如同她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她想对世界提出一个更好的解释,而"在传统的哲学范畴中,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认识论,不如说是伦理学和政治学。"[30]

      作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员主将,哈拉维在她的著作中表达了她的政治理想。特别是将她的"情境化知识"与"赛博格"一起理解,其政治意涵更加明显。那就是她反对现代性所特有的霸权,反对一种科学、一种政治、一种伦理,主张多元。她提出一种负责的,而不仅仅是无害的科学。她希望自己对客观性的理解是有价值的,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偶然性,理解科学实践,也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中,机器的视角、动物的视角,与人的视角一样不可忽视,甚至它们本身已经构成主体的一部分。任何定位都不能免于批判性的再检查和再解释。"局部性的"出发点、"在某处"使得客观性得到保证,而不断地定位和发展将各种观点联结起来,他们能保证对世界的更充分的、持续的、客观的和变化的解释,也能有效地促进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方面的对话。

       毫无疑问,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无论对我们理解科学中的客观性问题、女性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锋,还是科学与人文的沟通问题,都是很有启发的。当然,在与同事们的数次讨论和交流中,我们也听到不少批判性的声音,比如她的"情境化知识"依然不能摆脱"中心论"的痕迹,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第三世界的声音往往不被尊重,从理论到实践,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面对"如何应对尖锐对立的情境化知识?"、"情境化知识到底能否实现客观性?"等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是,如哈拉维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局部的、负责的交流和对话,它本就没有想超越所有的理论,而只不过是发出自己独特的、有理有据的和负责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种这样的声音都是有价值的,这也使得如今对她的观点的挖掘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2] [5]Stephan Fuchs: "A Social Theory of Objectivity". in Ullica Segerstråle. Beyond the Science Wars: The Missing Discourse about Science and Society(ed.)[C].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2000. 156, 155-158, 156

[3] Lynch, M.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 Ethnomethod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17

[4] Peter Novick. That Nobel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6] [27] [30] Donna Harawa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M].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87, 188, 191-192, 193, 193, 193, 193, 190, 193, 195, 193, 196, 191, 191, 195, 196, 185, 190, 187

[22] [23] [24] [25] 桑德拉·哈丁. 科学的文化多元性[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 103, 207, 212, 174

[28] 赛德曼. 后现代转向[C].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11

[29] 乔治·迈尔逊. 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收稿日期:

[1] 作者简介:周丽昀(1972- ),女,山东淄博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上一条:现代科学的表述危机与合理性重建(周丽昀)

下一条:简评罗斯“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周丽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