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与马克思技术哲学(杨庆峰)

创建时间:  2007/12/10  纪谦玉   浏览次数:   

该文发表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与马克思技术哲学
(杨庆峰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能否深入完全依赖于马克思整体哲学研究的深入。对马克思技术皙学的研究来说,当代性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一概念将为技术的理解提供有效的世界性结构,也将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力量。由此,把握住在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讨论的趋势对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展极其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马克思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  N031    文献标识码:A

 普遍哲学与特殊哲学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技术皙学研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论。也正是在这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对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才能有所突破。因为,普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范畴将作为理解技术的一种基本的框架存在。如对社会技术的理解。也可以从普遍哲学相关的问题出发来研究其与技术哲学之间存在的一种可能的关系。这就构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域,即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与马克思技术皙学的兴起有怎样的关系?它能够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怎样的机会?

1    当代性问题的提出
 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当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早已为学者们所认同。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如果不对当代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根本谈不上。
可以看出,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已经达到一种空前的程度。2004年、2005年,关于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局面,相关的论文已经出版,相关的著作也已经出版。 那么,在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什么样的形式可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出现呢,为了有效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当代性问题本身给予出说明。但是,这种说明并不是要对什么是当代性问题本身给予出解答。而是通过询问,当代性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如此,当代性的讨论意味着什么就作为问题被确定了下来,这个问题的解答无法单独地把其孤立出来作回答,我们无法单独地回答"当代性问题的讨论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只希望在此提问中导引出一个历史的线索。实际上,我们可以借助现象学的口号来理解这个问题。在现象学中,"回到事物自身"是关键性的原则,可以说整个现象学的发展都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来完成的。在马克思哲学的问题上,人们一直试图恢复出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目, 这个任务在不同的名义下进行着讨论。"回到马克思" 和"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就成为这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此讨论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先碰到的对于当代性的讨论应该是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定位问题。相关的讨论集中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马克思哲学属于近代哲学还是现代皙学还是当代哲学?目前在学术界逐渐形成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程广云、王南堤等)。把马克思定位于当代皙学的目的在于为马克思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解,显示出他如何超越近代意义上的哲学。"马克思皙学就其根本性质而言乃是当代哲学,而不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近代哲学或现代哲学。"[1]在其"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性哲学"的论断中隐含着这样的含义:当代性表现为存在论或生存论的路向。"总之,自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以来,马克思哲学当代性主要表现亦即存在论或生存论路向确实被近代性认识论或知识论路向所遮蔽。"可以看出,在这种观点当然除了这种明确的给予规定以外,还有一种观点,他为马克思哲学给予出的定位与上述不同,其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实践皙学的奠基者。"……我们已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一种现代实践皙学。通过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皙学的当代意义的讨论,这一定位己逐渐成为学界的公式,目下马克思哲学研究可以说已经走出近代理论哲学的主体性范式。"[2]尽管具体的定位不同,但是,却极力描述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特性,是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对近代哲学的反思。
可以看出,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哲学本来面目的一种展示,把马克思哲学放置在宏大的哲学史传统中,把它和近代主体性皙学、理论皙学、知识论传统结合起来而进行并且挖掘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做法,但是,总体的出发点的相同并不代表着在最终的探讨问题上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相同的。在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涌现出的三种颇具代表性的形式以一种独特的冲突方式集合在一起。

2    当代性问题的冲突
当代性的讨论已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根本问题的结束,如果把讨论中的冲突看作是推进,那么,每一次的推进都是有益的。就马克思皙学本身而言,在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就愈加深入。这对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展来说,是有益的。在冲突甲孕育着希望。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冲突的方式。粗略他说,冲突在三种形式中表现了出来。
首先遇到的是被称为实践哲学的形式。 在这一形式中,体现了其核心的概念是"实践"。
这一概念的出现可能性的理由有:第一,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马克思文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于"实践"概念的强调和对于"解释"概念的批判。所以从这一基本的特点出发,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第一种实践皙学的形式。"晚近的马克思主义皙学的从业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诠释为‘实践哲学’力图以实践为根基来统摄对马克思思想文本的总体性把握。"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共进的理论品格,最突出的表现在作为实践哲学的理论视野当中。以实践哲学体系取代以物质概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并不意味着放弃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而是为了从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朴素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中更有效地超拔出来,更能够深入到对时代进程的把握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王桂泉)第二,实践哲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形式存在着有着更深刻的根源。在本体论问题上,对"物质"范畴的反思了"实践"概念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在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传统的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刘•这一本体论的诠释方式给予反思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任务。这一反思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的讨论。在具体的讨论中,实践哲学成为流行的话语。于是在对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实践哲学成为当代性的可能性形式就显得自然而然"了。"解释世界"是近代哲学的普遍范式,而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哲学确立起来的范式。"‘解释世界’……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之前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式。而马克思所要创立的‘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或者说‘实践哲学范式’,它的出发点是就是把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的产物或结果……[3]:"晚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业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诠释为‘实践皙学’,力图以实践为根基来统摄对马克思思想文本的总体性把握。"[4]
 生存论哲学的形式是第二种形式。这是另一有代表性的形式。他是"知识与生存"这一框架出发,对知识论传统进行反思而出现的。这一形式的出现甚至是被看作是取代实践形式的可能。在本体问题的讨论中,对于把实践作为本体的做法,生存论的形式认为如果把"实践作为本体,就会遮蔽实践的本源性意义。"生存论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形式也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对海德格尔的研究热潮使得这种影响成为了可能,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本文认为,长期以来,马克思实践观一直被囚禁在抽象认识论的牢笼内,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皙学理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审视其实践观时,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容才会清晰地展示出来。"[5]
 第三种值得关注的是人学的形式。包含在这个形式中的问题主要是价值问题。尽管价值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注意,但是它在当代性问题上却只是起着微小的作用。所以在以下的讨论中,这一形式被置子忽略的地位。
 当代性问题很粗略地被概括为三种形式:实践哲学形式、生存论哲学的形式和人学的形式。这三种形式之间的冲突孕育着马克思技术皙学生长的希望。

             3   冲突中的希望:当代性问题之于马克思技术哲学
对于马克思技术哲学而言,首要问题是:如何诠释马克思技术思想?我们应该如何将这样的事实给予解蔽:马克思为技术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回答和阐述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为技术所确立的基础关系到马克思技术哲学的整体基调。只有后来的诠释者才可以有效地揭示这个问题。原先的实证主义方法在这里无法使用,那种试图将这一基础的原祥给予揭示的做法恰恰是实证主义的。如此,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实证主义方法的拒斥。当代性问题中所存在的三种形式无疑是三种当前彼此冲突的阐述方式,任何一种未来形式的崛起都会影响到马克思技术哲学的走向。和当代性问题的对接,也就是马克思技术哲学之于马克思普遍皙学的意义所在。
 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概念基础?在这一问题之下隐含着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技术"是被奠基者,但是奠基者是什么?对莫基者的找寻就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奠基者在马克思哲学中存在着,而这将随着当代性问题的讨论的逐渐展开。在这种讨论的展开当中,蕴涵着活生生的东西,这些东西注定着有着一日成为阐述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形式,而这一形式将成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础。对于技术哲学而言,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意识到当代性问题讨论之于马克思技术哲学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也许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有可能为技术的阐述提供了一种合理而恰当的舞台,为我们明晰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在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上,我们不能无视这一迹象,而是应该寻求与"实践活动"相关的因素。事实上,这一因素并没有明显地显现出来,尽管,"生产活动"作为技术的基础已经存在,而且,关于"实践活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对于"实践活动"二重性的揭示已经成为确定的理论命题。注意到这一点,隐含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人文性才开始昭显出来,这就是社会技术概念的出现;但是对此并不能够满足,而是意识到:当代对实践问题的讨论已经使得技术的基础发生了某种重大的变化, 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不应该落后于这一讨论,而是在这一巨大分歧中看到某种统一的希望:另一方面它将为技术的批判提供一种可能。马克思技术哲学应该显示出马克思哲学中的批判性,这一批判性不会在当代性问题讨论中淹没,而是更加凸现出来。但是这种批判并不应该仅仅体现为"道德良善意志"的情欲表现,而是理性的反思。"双刃剑"理论已经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阐述技术的常见范式,但是隐含在这一范式中的相应问题却没有得到反思。
技术作为被阐述的概念实际上也是彼奠基者。它需要普遍概念才可以理解。"技术的世界性结构"就是指明了技术的理解依赖于更普遍的视域。因此,技术哲学是否能够长远发展也取决于普遍概念的力量。一种偶然的、经验的概念无法承担起普遍概念,无法为技术哲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论还是生存论何者能够成为马克思哲学的有效地理解方式?还是二者在冲突中形成一种均衡的局面?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回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已经超出了这里的范围。而在这里,我们将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所出现的有效的理解方式给技术皙学带来怎样的命运?如果实践论成为有效地理解方式,技术将在实践的传统基地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技术将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阐述。而且,马克思技术皙学也将被描述为实践性的,如果生存论成为有效地理解方式,生存论将成为技术的理解视域。技术将和人的生存密切联系。但这是一个复杂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技术的理解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呢?在这里所存在的要求是,技术是被奠基者,它需要奠基看为自身提供一种有效的根据。而对奠基者的唯一要求是它必须真实地以奠基者的身份出现。无论出现怎样的范式,如果其无法以奠基者的身份出现,那么,这个基础就无法获得合法性。只有在这个范畴证明了自身作为奠基者存在,那么,技术的基础才可以获得,才可以合理地存在。


Marxist modernity and Marxist technology of philosophy
(yang Qingfeng)
(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
abstract:Much deep research on Marxist technology of philosophy mainly depends on the much deep research on Marxisit general philosophy.The discussion on Marxirst modernity means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st general philosophy, the emerging of a kind of new,appropriaie modernity notion used to explain Marxist philosophy. Modernity apply a good chance to research Marxist technology .This notion is applied to give a valid world structure to understand technology, to give the power for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echnology of philosophy.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echnology of philosophy to catch the qutestion of Marxist modernity.

Key words: Marxism     Modernity     Marxist technology of philosophy

[1] 程广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J].哲学动态.2004.1.
[2] 王南堤、谢永康.后主体哲学的视域.[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551.
[3] 阎孟伟.感性世界的实践论基础及哲学范式的变革.[J].哲学研究.2004.3.
[4] 樊志辉.实践哲学本土化视野的价值与误导.[J].学术研究.2004.1.
[5] 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J].哲学动态.2004.6.


 

上一条: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杨庆峰)

下一条:扩展的解释学和文本的世界——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杨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