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系列成果(一)

创建时间:  2009/05/18  纪谦玉   浏览次数:   

1、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儒家自由观念


摘 要: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进入化境的重要文献依据,后人往往依此句来讨论儒家的自由观念。在后儒的理解和诠释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将社会礼法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以此涤除不合礼法的欲望,使自己的欲念全在礼法当中,从而感觉不到礼法与内心要求的冲突。这种“自由”是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灵自在,它蕴含着牺牲自己内心来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之危险.当然,它也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难以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追求无所顾忌的个人自由。

关键词: 从心所欲 规矩  自在

作者:朱  承

文章出处:《现代哲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2期

 

2、良知与政治——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政治向度考察

  要: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观念,阳明教人将良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良知不仅是要当作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还要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王阳明强调,良知人人自有,若人人都将良知作为行动的准则,那么良知便从个体意识层面扩展到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层面,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心理定势和内在约束机制。如果天下之人都以致良知为务的话,发挥道德上的自觉性,那么一个良好的社会就是可以期待的。除了作为准则之外,良知学说还潜在的和平等、自由等政治哲学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当然,良知学说的平等、自由主要着眼的是人的本质平等和意志自由,和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自由无疑有着较大的理论差距。

关键词:良知  准则  政治向度

作 者:  承

文章出处:《哲学与宗教》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在新的伟大革命中的三大转变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原则的三次重大转变,是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原先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邓小平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大量计划,认为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于是计划经济体制被根本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这样,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形式都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二、从坚持手段到追求目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了两个价值目标: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群众利益标准,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所以我们既否定了造成贫富不均的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又否定了造成低效率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手段,提出共同富裕目的。

三、从经济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改革深入,我党认识到:共同富裕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未来社会人的本质和目的。所以提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吴德勤

文章出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2.      试论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摘要:

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它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要正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我党由领导计划经济转向领导市场经济,不仅是领导的经济模式转型,还要求党的理念和活动方式的转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四、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继续从长期“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给解放思想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民主法治保证;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关键词: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

作者:邹永凡  吴德勤

文章出处:《前沿》2009年第3

上一条:学科建设系列成果(一)

下一条:学科建设系列成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