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
1.《哲学研究》2014年第5期"论严复译介穆勒逻辑思想的文化关怀"
【摘要】
在中国近代挽救文化危机、拯救民族危亡之际,严复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所著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以译介的方式引入国人视野,凸显文化救国意识。穆勒将逻辑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文化载体,其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与严复的文化革新思想相契合。严复将穆勒逻辑思想引进并传播,旨在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反思与重建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将逻辑精神注入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之中,使逻辑从思想的工具内化为人的文化观念,从体现理性精神的逻辑观念这一文化深层要素来自觉激发精神文化的活力。
2.《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逻辑:生活视界的理性支点"
【摘要】
逻辑是人类以推理、论证的方式追问生活理想及人的存在方式的产物,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更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理性支点。古希腊逻辑思想,凸显智慧的生活和理智的生命是人类幸福的内在自由特征;近代严复向国人译介并传播穆勒逻辑观,为中国近代文化重构带来新的思想资源;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意识的确立和公共秩序的信守。逻辑的生活视界表现为推理、论证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以自由自觉的方式展开,并内化为人类生活赖以遵从的理性规约及减少生存障碍的人文智慧。逻辑回归生活世界,在人类生存的理性辨析中有所担当,以此升华生活境界,这是逻辑精神与人类自由相契合的体现,也恰是逻辑发展的活力所在。
3.《光明日报》2011年12月31日"探寻逻辑的人文智慧"
【摘要】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思想体系,是变迁时期希腊城邦社会生活的产物,与探究宇宙秩序的实证精神和对平等关系幻想的世俗解释相契合。逻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承载着科学方法与人文智慧的双重价值,并在二者的融合、贯通中关注人类生活目标。逻辑所追求的是创设具有普遍意义的交流形式,提供思维交往的公共准则,以超越感性、提升知性、陶冶理性的方式面向生活、关注交往,从逻辑的人文智慧层面回应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乃至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的价值诉求。
4.《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9日"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基础"
【摘要】
哲学催生逻辑,并在逻辑方法演进的每一个拐点上发挥着助推作用。同时,逻辑方法的更新又改变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哲学的每一次变革,都为逻辑方法的转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反思,导致语言逻辑、狭义模态逻辑、认知逻辑等逻辑分支的涌现;在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冲击下,非形式逻辑方法兴起;心智哲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将逻辑方法引入新的领域。哲学走向生活世界,需要逻辑方法的转换。
5.《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
【摘要】
金岳霖作为系统引进西方现代逻辑的第一人,最早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和建构过程之中。他从批判传统逻辑入手,运用西方数理逻辑成果,探究演绎推理的形式化系统,构建以"道"为最高范畴的中国现代逻辑体系,论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界性逻辑方法论。他的逻辑方法形成于对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哲学变革的回应和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吸纳,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情结,又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具有贯通中西而又超越、创新的特质。
6.《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论古希腊逻辑方法对生活世界的回应"
【摘要】
古希腊逻辑在思维交流的技巧中寻求平等的逻辑尺度;在求知思维的活动中建构逻辑的言说方式;在道德概念的追问中形成有效的逻辑方法;在和谐秩序的构想中确立逻辑论证体系。古希腊逻辑方法使幻化的神话思维转向现实的理性重建,将思维的对象由神转向了人,它对思维的规范,显示出人类理性的自觉,它锻造的理性思维工具以可交流的话语样式,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自识、反思、论证,并试图以此来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7.《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维度看逻辑方法的走向"
【摘要】
逻辑方法生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通过反思经验而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非日常思维结构,进而又以此内化于人们的日常思维,成为提升智慧的必要手段。日常思维包括前逻辑思维和经验思维,逻辑方法在对日常思维的反思中研究非日常化的思维规则,凸现逻辑功能的现实效果,以使逻辑方法内化为人自觉的思维习惯,从而引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进行思维,并进行创造性活动。
8.《学术交流》2004年第6期"回归交往世界的逻辑"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思维实践的基础上,以指导人们正确辩论、反驳诡辩、认识真理为目的,处理了西方第一个逻辑科学体系。在近代,逻辑成为人们话语解析的样式,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使逻辑思维更加精确,是逻辑学的一大贡献。当代逻辑成为思维整合的方法,逻辑思维已不再是反映对象的现状、追溯思维实践的过去,而是存在于人类任何把握事物本质、事物之间关系的对话活动中,揭示出逻辑的本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现象之间、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交往方式。当代逻辑回归交往世界,是逻辑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多元思维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二、著作
1.《西方逻辑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摘要】
西方逻辑两千多年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人类对智慧生存的不懈追求,这也是逻辑学这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的缘由。从亚里士多德创立古希腊逻辑体系开始,经由近代莱布尼茨将数学方法引入逻辑研究,至弗雷格构造现代逻辑学说,现如今逻辑发展呈现出技术形态与思想形态的多元走向,凸显逻辑学在科学与人文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逻辑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摘要】
系统阐释有关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关注学界研究难点、热点;提供思考和演练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在基本理论的展开中学习与思考,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效、论证充分。
3、《严复译介穆勒逻辑思想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摘要】
本书以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这一近代英国思想巨匠于1843年出版的《逻辑体系》经严复译介传入中国为线索展开研究,阐释穆勒逻辑体系的思想特征及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观照。系统分析严复译介穆勒逻辑,旨在为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寻求思想利器,进而引发对中国近现代逻辑观的文化向度的探究,并对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重建发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