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陈新汉教授重要成果“摘要”

创建时间:  2014/06/10  颜强   浏览次数:   

一、论文
1.《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摘要】
主流价值观念更新的危机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公"与"私"的矛盾是权力运行的基本矛盾运动,腐败是此矛盾中"私"占据了主要方面,由此引起人民主体性的缺失。人民主体性必然与其意愿的表达联系在一起。要从社会自我意识的"有机"和"无机"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理解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在制度改革中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2.《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哲学视阈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
【摘要】
文化就是"为我而建立的关系",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的文化。人是文化世界的本体。人类通过文化作用于自然和映现自我,这就是文化的两大功能。文化自觉不仅在于"自知之明",更在于两大功能的"反思"。尽管人文精神明确地提出是在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自从有了人,有了人所创造的文化,就有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世界中人本体的观念形态。文化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
3.《光明日报》2012年4月27日"‘真’的两重意蕴"
【摘要】
日常生活中的"真"有二种用法,其一是认识论意蕴中"真理"的"真",其二是本体论意蕴中"真品"的"真"。作为认识论中的"实事求是",包含从认知中求"真",也包含从评价中求"真"。本体论意蕴中"真"要求现实存在物在转化中与观念符合,这就是"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在坚持理论对于现实的批判中改造现实。这就具有重大意义。认识论意蕴的"真"与本体论意蕴的"真"相结合,就是美。
4.《光明日报》2010年1月14日"人生的哲学意蕴"
【摘要】
人生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生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人生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人生是生与死的统一。
5.《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评价论视阈中的良心机制"
【摘要】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良心就是社会规范作用于人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基本规范或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良心"的个体化形态。"是非之心"包含承认事实之心和追求公正之心两个层次。良心以情感的方式发生作用。忏悔是自我评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心不安或谴责往往通过忏悔体现出来。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具有很深刻的忏悔意识。
6.《哲学研究》2014年第2期《关于人民主体的思考》
【摘要】
在以往的社会中,人民的相当一部分社会主体作用需要通过在一定历史时期作为"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的统治阶级的作用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人民的主体作用可直接通过"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体现出来。在人类历史中,人民主体总在根本上发生着作用,因此,不管是自觉的还是强制的,必须确立人民主体是"至尊的神"的意识。人民主体意识是与人具有最高价值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人民主体意识不仅是对共产党而言的,而且是对全体人民而言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积聚了不少由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种种的相对剥夺感必然引起人民"主人翁"心理的失落。盛世危言,应该具有人民"主人翁"心理失落所凸显出来的人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忧患意识。共产党是人民主体的核心,人民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来"拥护"、"赞成"、"高兴""答应"自己的核心。这就要求共产党必须克服"为人民服务"的异化,必须不断提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7.《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6日"文化自觉的哲学意蕴"
【摘要】
文化的自觉就在于对文化尤其是精神性文化的两大功能进行"以思想本身为内容"的"反思",使之不异化。通过对文化两大功能、尤其是对精神性文化两大功能能动性的反思,使文化摆脱异化,从而就能在"自知之明"中回归到自身。这就是文化的自觉状态。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与否,从根本上说就是特定的文化在其两大功能能动性的发挥中,能否在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8.《光明日报》2014年4月1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摘要】
既要研究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并形成共识中从可信上升为确信过程的认识论机制,更要研究这个过程在现代化实践中的本体论机制。由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人们精神上的拳拳服膺上升到行为上的孜孜以求。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决定了统治阶级总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反思。"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黑格尔)通过意识形态的深入思索,把作为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核心价值体系予以提炼并阐释,由此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体现了对于意识形态思索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研究中予以阐释同样体现了对于意识形态深入思考的自觉。
9.《哲学动态》2014年第4期"哲学视域中的社会价值观念共识机制"
【摘要】
为要与独断论划清界限,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共识必须把差异包含在内。罗尔斯的"重叠共识"对于在社会转型中理解社会价值观念的共识具有深刻启示。可以从偶然与必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播中的"意义并合"角度来理解共识形成在众多个体主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能否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凸显出来,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共识联系在一起。应该从社会主体意志表达的高度来理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问题,对此需要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
10.《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认同、共识及其相互转化——关于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哲学思考"
【摘要】
认同作为关于"我是谁"的理解,在"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和"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尽管一元与多元共存,寻求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共识仍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当务之急。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的启示是,把"全体公民"作为"重叠共识"的立论基础,指出公平正义是"重叠共识"的核心内容,把公共理性的运作理解为"重叠共识"形成的基本方法。认同尽管是"内省"的,但不是"私人",这就决定了共识体现在众多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在数字化时代,应该用"对话文明"替代"教导文明"。共识以集体意识的形式成为个体认同的强制力量,与个体价值观念形成共鸣,使个体在认同中形成归宿感。认同与共识相互转化,这个转化的方向与"熵"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作为对生命过程理解的观念体现,是认同与共识转化中保持"度"的根据。认同与共识的转化总与信仰联系在一起。
二、著作

1.《评价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成果。列入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摘要】
    本著为四编:"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自我评价活动是自由的前提",共15章,有56万字。"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思想》(与邱仁富合作),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价值论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资助。
【摘要】
著作共五章:分别是"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边缘化’"、"解析核心价值体系中人民主体性的三个误区"、"权力运行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民众意愿的表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在体制改革中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陈新汉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宣部、新闻出版社总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项目资助。
【摘要】
共四篇:"核心价值体系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论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评价论思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仰",共13章,53万字。
4.《哲学与人生》(陈新汉、张艳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被评为上海大学优秀教材和上海市教育优秀成果。
【摘要】
引论"人生和人生价值",章目:第一章"呼吸之间奇迹——生命"、第二章"来去之间的洞察——去惑"、第三章"超越力量与最高价值——信仰"、第四章 "言说与沉默之间的诗意呈现——语言"、第五章"在确信与怀疑之间——求真"、第六章"人为自身立法——道德"、第七章"真幻之间的愉悦——审美"、第八章"远近之间的绵延——历史"、第九章"‘意义’的‘普照之光’——时代精神"、第十章"所是和所不是之间的超越——自由"。

上一条:黄圣平重要成果“摘要”

下一条:宁莉娜教授重要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