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亚月重要成果“摘要”

创建时间:  2014/06/16  颜强   浏览次数:   

一、论文
1、《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6期"从彼岸世界的回归——康德伦理学的局限及其出路"
【摘要】
康德伦理学建基于康德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之上,暗含着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源出于其理性特质。这种理论建构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使康德伦理学抽象、空洞,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在现实中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只有适当地转换康德伦理学的视角,引入社会、历史因素,才能突破其局限性,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2、《湖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一期"道德虚构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可能前景"
【摘要】
道德虚构主义试图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之间采取一种调和的第三种路线。它接受了反实在论的道德属性本体观,但同时又和实在论者一样坚持道德话语表面的规范性特点。道德虚构主义并不可能实现它的理论目标,在它的理论承诺中有着不可逾越的缺陷。为了成为一种有效的元伦理理论,它应该寻找新的出路。
3、《哲学门》2009年第二册,总第18辑"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
【摘要】
元伦理学虽然流派众多、理论纷呈,但归根结底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关注,那就是对于善、恶等道德性质的本体论地位问题的研究。这一使命既是袪魅后的现代社会生活所赋予元伦理学的任务,也是人类对于自我理解的深入探索。元伦理理论的崭新形态道德虚构主义,试图在道德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间走一条折衷路线,但其对于信念的虚构主义处理导致了其理论的失败。伦理自然主义以一种平实可信的方式合理解释了道德性质的客观权威性,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道德理解开辟了通衢大道,代表了元伦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4、《社会科学家》2011第2期,总第166期"五四启蒙意识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摘要】
作为一场由中国早期现代大学中的知识阶层所引领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留给我们极为丰富的精神遗产,其中启蒙意识是五四精神的最深刻内涵,也是"五四运动"得以生发的一个前提性条件。但后来,"救亡压倒了启蒙",启蒙所主张的个人主体意识之觉醒潮流,汇入到了民族主体性觉醒的大潮中,整体主义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脉络。在此逻辑下,中国知识阶层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性日渐丧失,社会中的物质主义思潮又使得信仰和价值迷失、精神家园荒芜,学者人格和学术道德的沦丧就成为必然结果。要重建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就必须接续五四时期的启蒙意识。
5、《道德与文明》2011第3期"论公民价值的引入与德育指导思想的调整——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德育内容的解读与思考"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对于德育工作的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的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的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的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的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以来的价值观小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的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6、《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1月上"慈善伦理与公民意识教育"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一词,有其特定的内涵,是指将好处和利益施加于那些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陌生他者,是超越一般性社会义务的"份外的"付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迅猛发展的局面下,迫切需要加强慈善伦理的研究以对实践问题作出回应。现代社会的公民伦理应是当前建构中国社会慈善伦理的关键理论资源。这是因为,慈善伦理与公民伦理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和内在逻辑上的深刻联系。公民意识的大力培育,有益于养成公民个体的道德品格、共同体意识与强健的行动力,必将塑造出积极的慈善行动者。
7、《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民族伦理视野中的民间宗教及其功用"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族际伦理奠定了宽容开放的伦理基调,而民间宗教传统则在日常生活层面具体细微地雕琢共同的民族精神。承继先秦巫祝文化的遗存、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精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间宗教,对于中华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俗常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增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精神联结,促进了民族混居地区各族生活习俗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但是民间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处境,致使其文化功能部分丧失。
8、《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8月上"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
【摘要】
在当前中国的实践层面,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相互叠合,共同发挥着鼓舞社会风气、弘扬社会良善道德的作用。但在理论层面上,这两种精神之间还是有着相当的差异,它们形成时的社会背景不同,在伦理特质上各有不同,在规范伦理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也不同。对这两种道德资源从理论层面展开辨析,是为了在建设公民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整合"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从而建构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符合公民社会特质的道德资源。
9、《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12月"政治伦理维度中的社会道德滑坡分析"
【摘要】
社会道德的滑坡,是近二十年来我们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问题的分析,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路径,但只有从制度层面展开的分析才能切中肯綮——制度的现实导向会塑造社会个体的行动模式,制度的价值逻辑会造就社会生活中的实然价值。制度精神中对于工具理性过度推崇而搁置价值理性,致使社会拜金成风、道德意识淡漠,也导致GDP增加而人民幸福感并未相应增加。思想领域和制度体系的求真不足,致使执政党求善乏力,故而意识形态所宣称的良善价值不能有效贯注到制度运行中去;被部分架空的政治话语体系多少呈现出虚伪性、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及缺乏有效监督,致使社会不公日益显著、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也使得社会主流价值离散、公众心态浮躁激忿、社会风气日益恶化。政治伦理层面"诚"之精神的流失,是今日社会诚信大面积丧失、社会道德滑坡的最深刻根源;正视并解决政治伦理层面的深层问题,才是解决我们社会道德持续滑坡的根本出路。
10、《经济观察报》2013年11月29日"理念刻舟与现实求剑"
【摘要】
理念太飘渺,所以先从生活说起。我脑海中关于洗衣盆的理念,核心特质就是圆形。但来美访学后这个理念遇到麻烦:逛遍了住所附近的几大超市,全然没有圆形洗衣盆。"洗衣盆必然是圆的",这一过去对我来说天经地义的理念,在我应对现实时带给我严重束缚;费力突破此理念的金钟罩之后,我才发觉原来也并不必须执着于此。这个经验让我勾起许多相关联想,比如想起在多年前我们社会所熟知的这句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草充其量只能喂喂牲口,人尽管屈尊去吃也无法活命。这一基本事实,却因为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温度的理念加以修饰,草就完胜了苗——这在今天看来是笑话,但在不算久远的过去,它就是真理。

上一条:黄圣平重要成果“摘要”

下一条:沈海燕重要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