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
1、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对居士佛教的启示
【摘要】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2、A Hermeneutic Approach to the Lotus Sutra
—On Tiantai Zhiyi’s Work,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
【Abstract】
The actual founder of the Tiantai Buddhist School – Zhiyi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In his masterpiec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 he presented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Buddhism,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Buddhist doctrines and practices, with his Five Sections as an exegetic device to interpret the Lotus Sutra.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is work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his system of Buddhism is presented through his hermeneutic approach and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 philosophy.
3、天台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之体例
【摘要】
天台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理论,乃是其诠释《法华经》的体例方法,亦可以推而广之,用以贯穿所有对佛经的诠释。本文探讨了智顗在其巨著《法华玄义》中具体是如何建立其五重玄义的理论,又是如何通过五重玄义来诠释《法华经》的宗旨并借以呈现其自身的佛学体系的。
4、中国的肉身菩萨现象考析
【摘要】
中国的"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究竟蕴含了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话语?本文从八个方面对"肉身菩萨"现象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其富含的中国佛教的特色。
5、圆满的成佛之境——从个案研究看天台圆顿止观法门
【摘要】
天台智顗所说的止观法门可说是最全面的实践成佛之道。其止观理论包括三种,即渐次、不定以及圆顿。智顗将圆顿止观视为证悟实相真理的途径,代表着获得解脱之道的最圆满的实践。
圆顿止观理论是天台佛学独具的特色。在这个体系里,智顗引介了组成实相的"一心三观"的学说,三观的内容是为空、假、中三谛。本文通过禅定修习的个案研究,来说明圆顿止观是如何让行人悟入事物的本性,以及如何训练一心以使行人圆融无碍地洞见诸法实相的。行者不仅籍此而在知性上解悟真理,更能通过禅定三摩地的经验而直接证悟实相真理。
6、《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论‘除外说’"ISSN:1000-0216,页114-120。
【摘要】
印度中世纪的逻辑之父陈那开创的新因明,将古因明的类比论法推进到带有归纳论证的演绎论法,堪称印度逻辑史上的里程碑。陈那新因明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然而,在陈那的同品须除宗有法的规则之上,当代的有些学者由于自身的局限和错谬,将其无限扩大至异品甚至喻体也同样须除宗有法,并将其观点强加到陈那的头上,致使陈那的新因明被贬损至不具有演绎性质。本文从同、异品是否均须除宗有法,喻体是否也要除宗有法,九句因是否能证明喻体须除宗有法,陈那新因明中的喻体是不是普遍命题以及陈那的因明是否只是"最大限度的类比"这几个方面指出了有些学者错谬之所在,以还陈那新因明原来的面目,以俾顺利展开抢救因明这门绝学的工作。
二、著作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法华玄义的哲学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6-1
【摘要】
在中国佛教各宗派的研究中,天台宗的教义体系以其高深、博大、圆融而独领风骚。研究中国佛教不能不涉及天台宗的理论,而天台宗又是因为其创始人智顗的成就而享誉教界的,故有"教在天台"之说。最能体现智顗学说体系的则是其煌煌巨著《妙法莲花经玄义》。对这一著作的研究乃是我们深入评价智顗思想的途径,也是我们借以把握中国佛教体系的方法。故《法华玄义》实是通向智顗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亦是使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和评价其对中国佛教所做的卓越贡献的重要文献。正如吴汝钧所说:"在智顗的汪洋大海的著作中,要找一部最能代表他的深邃而广远的哲学智慧与思辩触觉,则非《法华玄义》莫属。"
本书通过对《法华玄义》文本的研究,就智顗的圆融哲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展现其对佛教中国化之形成所作出的丰功伟业。
第一个方面是对智顗诠释和论述的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框架,以探讨智顗是如何通过对《法华经》的诠释来呈现其理论体系的。
第二个方面重点研究智顗是如何将其哲学付诸实践而展示其普度众生的宗教救赎的目标的。这主要是关于智顗建立其思想体系所运用的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个方面是探讨智顗的思维方式,乃属于典型的中国本土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视宇宙为一个和谐圆融的整体。这是旨在探讨反映智顗圆融哲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智顗为何青睐于此种圆融哲学的原因之所在。
本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智顗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介绍",旨在检视智顗哲学出现的历史原因,这跟智顗所受的教育,他的天赋,其修行成就,并与其时代统一佛教界混乱局面的需要密不可分。故此,六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像智顗这样伟大的佛教哲学家实非偶然。智顗的传记说明,他有能力,并且也是他必须肩负的使命,去完成统一佛教界的任务。
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法华玄义》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描述、检视、梳理、分析和研究,为读者契入这部繁复深奥的原著提供了方便,并使这部伟大的巨著最终能以较为完整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具体而言,第二章是有关智顗对《法华经》主旨所作的纲领性的揭示。
第三章则涉及智顗对《法华经》玄妙意旨详尽具体的诠释。
第四章详尽地论述了智顗在《法华玄义》中所取得的成就。围绕着以上提出的三大方面,这一章用三个问题的形式对文本逐层展开分析。此三大问题的提出意在展现智顗的圆融哲学是如何付诸实践的,以及蕴含在其哲学中的思维模式是如何构成中国化的佛教的。
第一大问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法华玄义》的结构,以使我们能把握智顗是如何通过诠释《法华经》来阐述其思想的,旨在揭示智顗用以展现其圆融哲学的独特的、创新的文风,尤其重要的是,智顗的圆融哲学在其组织完整的文本结构中反映了出来。
第二大问题探讨了智顗使用的各种论辩方法和呈现其思想的技巧及其动机。
第三大问题通过进一步发掘智顗的思想体系来展现其哲学形成的过程,意在展示智顗的思想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本土化的思维特色,即综合融会性和全面包容性,反映了智顗圆融哲学功用性的特征。
本书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法华玄义》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智顗对《法华经》的诠释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而更致力于将其哲学付诸于实践,目的是将其佛学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智顗所关心的已不再是纯哲学的问题,而是如何从诠释论、方法论、认知论的进路,将其哲学具体应用到宗教实践上。由此,其哲学便具有了教育的、救赎的和实践的意义。籍着呈现其圆融哲学,智顗向我们展现了何谓实相真谛,人们如何能更好地体悟深奥的真理,以及如何能最终成就大道。
对智顗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此一特色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宗教证悟之路。同时,智顗的哲学也提供了解决问题和争论(由我们狭隘而僵化的世界观所导致)的方法。
《法华玄义》的成就,一言以蔽之,乃在于此一巨著不仅是哲学领域里的讨论,而且体现了智顗的哲学落实于实践的精神。通过诠释学、方法论、认知论的途径,智顗彰显了其哲学所蕴含的教育的、救赎的以及实践的意义。其圆融哲学为人们指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和证悟真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