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周丽昀重要成果“摘要”

创建时间:  2014/06/16  颜强   浏览次数:   

一、论文
1、《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伦理的身体何以可能",
(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摘要】
在当代社会,依靠传统的权威来解决伦理困境已再无可能。随着伦理学与理性传统之间的斗争不断推进,作为欲望载体的身体成为伦理话语重新表述的重要渠道。目前,有关身体的研究更多是"关于身体,而不是来源于身体",更倾向于强调"表象的"而不是"体验的"问题。而"伦理的身体"则是随着现代性和理性权威的消解,以及主体的道德困境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身体类型。"伦理的身体"来自道德、美学与身体在社会学中的汇合,身体因之出现在价值重估中,身体的感受成为了价值的重要来源。"伦理的身体"与道德、"伦理的身体"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伦理的身体"的主旨是情感的身体,而不是理性的身体。它需要开放、宽容,尊重身份认同,保持差异,并且超越差异。对"伦理的身体"这一领域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独特的道德困境,对社会变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10月,第5期"身体:符号、隐喻与跨界——唐娜·哈拉维‘技科学’的主体解析"(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摘要】
在女性主义关于身体研究的转向中,有两股重要潮流:一种是作为分析主体的身体;一种是作为主观体验的身体。唐娜·哈拉维是前一种潮流的代表人物。她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和隐喻,来为她的技科学思想奠基。哈拉维将可见的"谦卑的见证者"看做技科学的主体,将改变了的身体作为女性主义者编码的自我,以此来形象化地表达重新界定科学技术的边界问题。哈拉维的身体隐喻解构了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对技术与政治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并强调差异、衍射与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哈拉维的身体理论抽空了身体的主观体验的意义,并且含有西方中心论的预设,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哲学动态》2010年12月,第12期,"论詹尼夫对规范知识论的批判——从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到‘元规范性’"        
【摘要】      
 规范知识论将知识的规范性奠基于必然性与合理性之上,很难摆脱本质主义和预设主义的困境。解释学正是要解构以知识论为中心的追问问题的方式。但是自然科学是否具有解释学特征?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有无特殊性?这一直是科学规范性面临的解释学困境。詹尼夫从存在论解释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认为解释学的普遍性可以包括自然科学,而不忽视自然科学认知的特殊性。他从存在论解释学的立足点,即"元规范性"出发,用"构成的语境"超越了传统的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二分;对自然科学的解释学基础,即解释学内在主义及其可译性进行了挖掘;深入分析了解释学的前结构,对科学研究的规范性来源,即作为解释学情境(前有、前见和前概念)的"元规范性"进行了探讨,从而从存在论意义上的强科学解释学这一高度,对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科学规范性进行了批判。对科学研究的"批判的重建"来说,没有超验的、规范的根基,也没有超越"元规范性"的"规范性来源"。根据构成分析来重置常规科学的解释学,可以对科学结构和科学共同体结构的"嵌入性"进行考察,开启了探察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4、《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0月,第5期,"唐·伊德的身体理论探析:涉身、知觉与行动"(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摘要】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解释学-现象学方法。

5、《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2月,第12期,"克里斯·席林‘技术化的身体’思想评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4期长篇转载)
【摘要】
赛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内化,导致了人们对身体的不确定性的关注。在以往关于技术与身体关系的经典表述中,身体通常被看做是技术的来源或场域。席林的"技术化的身体"强调技术和身体的相互作用,对技术与身体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技术对身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身体取代、身体延伸/扩展以及身体的公共的/政治的变革。这一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蕴涵:回到身体,重视身体的实在性和一贯性;主张身体是社会建制的多维媒介;把肉身实在论作为身体、技术和社会的分析工具;在赛博空间与身体空间的互动中反思技术和人性。

6、《哲学动态》2009年10月,第10期,"走向多元自然主义——拉图尔的身体政治学思想探微"
【摘要】
近年来,身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关于身体的研究中,有一个焦点,即作为主体的身体和作为客体的身体之间的张力;一条线索,即从二元论到非二元论的转化。拉图尔指出,仅仅有关于身体的二元论讨论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关于身体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他借赛博格这一隐喻表达了他的身体政治学理想,用多元自然主义克服多元文化主义的局限,以此实现这样一种诉求——恰当的身体政治可以将基础科学推向某种民主的方向。

7、《学术月刊》2009年6月,第6期,"身体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视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摘要】
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传统生命伦理学面临实践有效性的考验,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涉身自我"凸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身心二元对立的界线,并导致其确定性丧失。身体伦理学是用后现代主义方法深化并推进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新阶段。在后现代视域中,身体伦理学是建立在涉身自我的基础上,而不是普遍的理性原则基础上的。身体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的分析方式。身体伦理学基于涉身自我的物质性和含混性,对二元对立的伦理范畴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关注身体体验和文化差异,对生命伦理学的传统范式进行了前提反思与理论重构。身体伦理学能促进更加民主公正的医学实践,塑造自我反思的生命伦理学,拓宽伦理实践的适当性范围。
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四海为家的身体:‘涉身的世界主义’的主体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5期长篇转载)
【摘要】
在全球性的和流动的世界中,基于主体性的探索来反观世界主义,意义重大。当前,世界主义主要呈现出三种面貌:"普遍视角的世界主义"、"具体视角的世界主义"及"批判的/反思的世界主义",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他者或者他性的问题上。批判的/反思的世界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而涉身的世界主义是其中的一种崭新形式,是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统一,承认他性,但并不绝对化。涉身的世界主义的主体是世界公民,其世界性或者全球性是通过对差异的审美品格达成的。这是对他者的一种宽容,体现了涉身自我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涉身的世界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即涉身伦理。

上一条:黄圣平重要成果“摘要”

下一条:沈海燕重要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