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5日下午,社科学院的部分老师又聚会B418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学术沙龙。这次沙龙由闵冬潮老师主持,主要议题是由参与的老师们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特长,以便加深了解,也为以后的学术谈论奠定必要的基础。
杨庆峰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他说自己硕士期间比较关注科学与宗教。在读博士期间,因为认识到技术哲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将研究重心放在技术哲学上。他着重从现象学视角研究技术问题,以对“技术工具论”的批判作为出发点,把黑格尔、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解读的重点。后来,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开始选取一些代表人物,如唐·伊德,从而将技术现象学的研究推进一步。
黄圣平老师介绍说,他硕士和博士期间研究的主要都是郭象及其有关思想。在硕士期间,进行了对“神器”的考证工作,在博士期间,按照本性论的思路对郭象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现在,他主要是着力了解西方哲学有关本体论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康德的著作。
周丽昀老师说,自己是从硕士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逐步转向科技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的。硕士论文作的是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方面的研究。在博士期间,则主要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在论、社会建构论以及其他后现代科学观,致力于对各种科学观的理论内核进行比较,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对所有科学观进行一种整体评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平台,对“实践科学观”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闵冬潮老师笑称自己的研究经历是不断消解在大文化当中,跟主流学科告别的历史。从工厂的工人,到学习哲学,再到世界古代史,在出国之前定位在“妇女研究”。1992年出国之后,闵老师先后做过多家大学的访问学者,又先后获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做的是“理论旅行与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的妇女研究作为对象,考察理论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翻译中如何被误读?以及如何实现本土化?等等。换句话说,闵老师致力于研究一个本地的研究者和行动者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如何看待全球化?面对全球化?她认为中国的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基本是个空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徐琴老师主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她说,关于科学技术的正面形象我们谈的比较多,但是,另一方面的情形是,伦理学和人的道德情操是不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现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表明,科技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其中,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科技的工具理性成为一切,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科技盲目崇拜,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因此,我们需要拷问,人们为什么会痴迷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而忽视内在的精神境界?
彭学农老师说,他最早的时候是从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一度还转向了对社会工作的研究。后来,他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结合,并逐渐转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野关注社会实践。并对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兴趣,不断从传统的哲学领域转向哲学的新视野。
另外,社会学系的博士生程中兴也参与了讨论,并提供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材料。大家除了介绍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专长之外,还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正是因为彼此研究领域的不同与交叉,才使得我们的对话成为必要。
最后,初步商定下期沙龙的主题为“科学与文化”。希望届时大家见仁见智,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
(周丽昀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