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9日下午,在社科学院会议室举办了以“《妙法莲华经玄义》——天台佛教哲学研究”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主讲人是沈海燕老师,她在国外潜心9年研究的成果《妙法莲华经玄义》的英文版《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Tiantai Philosophy of Buddhism》已于今年在印度Original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沙龙活动主要是由沈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大家讨论和共享。来自社会科学学院的陈新汉教授、闵冬潮教授、彭学农老师、杨庆峰老师、周丽昀老师、白一汐老师、张丹华老师、文学院的朱贻强博士和美术学院的李笑舟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沈老师首先介绍了有关《< 妙法莲华经>玄义》的地位、意义和宗旨等,然后谈到自己对《法华玄义》文本的研究。她通过诠释学、方法论、认知论的途径,对智顗的圆融哲学的诠释体系、实践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论述,以展现其对佛教中国化之形成所作出的丰功伟业。沈老师指出,智顗的佛学体系主要是由其十妙理论构成的。内容为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成佛之因是自度(自行),成佛之果是度他(化他)。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以及功德利益妙。她通过对智顗的《法华玄义》的解读,得出结论,即智顗所展示的圆融实相真理的特性与其佛学思想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从而建立起圆融的哲学体系。智顗的圆融哲学是从其对实相内涵的把握而展现出来的,并且智顗的思想体系与实相特性相契合,从而成为圆融哲学。她认为智顗的圆融哲学有八个特征,分别是:调和性、灵活性、完整性、全面性、能动性、功用性、完美性以及总摄一切性。最后,沈老师得出结论说,智顗弘扬佛法的 技巧和方法及其佛学体系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使中国化的佛教之思想教理和修行实践都臻于炉火纯青。智顗娴熟自如的诠释技巧自由地将中国本土的思维方式融入其中,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一巨著不仅是哲学领域里的讨论,而且体现了智顗哲学落实于实践的精神,具有教育的、救赎的以及实践的意义,为人们指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和证悟真理的途径。
在沈老师精彩的发言之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评论人朱贻强博士认为,《法华玄义》的确是一本体系太庞大复杂的著作,以至于他都没有心力读完。而沈老师用了9年的时间,已经不仅是读懂,而且是化掉,将自身的理解和证悟完全融会进去了。他认为智顗的确是佛教中国化中的关键人物。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仪制的中国化——义理的中国化——实证的中国化”的过程,而智顗在义理的中国化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他是个另类,因为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佛教都没有这么强烈的哲学色彩。但朱博士指出,佛教可以用哲学的方式来看,但哲学不是佛教的意图所在。并且,在解和行的关系上,智顗的佛教哲学对中国禅宗有着反方向的意义。
陈新汉教授认为沈老师的报告有许多启发,其中诸如“无常就是常”以及注重实践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建议沈老师继续在这些问题上生发开去,做出更多的成果。他还特别指出,沈老师对智顗的圆融哲学的研究无疑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闵冬潮教授认为佛教在中国有世俗化的倾向,表现在人们经常用达到什么“境界”和修成“正果”等来指代和表明一些现实事物。沈老师认为,要对理悟和事悟区别开来看。有时理上的悟并不等于事上的悟,“顿悟见性”意味着,要领悟还需要去修才行。
彭学农老师问到成佛的几个境界,然后问到,是否成佛究竟由谁来判断?从外表看会有什么差异吗?沈老师认为,关于成佛的几个境界她报告中已有讲述,是否成佛单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靠开悟的人去问。因为外观只是一种表象,而悟也并不等于全知全能,而是对本质的接近和了解。彭老师还问到,假设爱因斯坦遇到智顗,智顗会贬低他的成就吗?沈老师说,应该不会,因为智顗认为“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彭老师又问,那么智顗会不会觉得爱因斯坦研究的层次会比较低呢?沈老师说,这倒有可能。因为在智顗那里,虽然人人皆有佛性,但依然会有修行层次和开悟境界上的不同。
美术学院的李笑舟老师认为,佛教以及其他一切宗教还是太虚幻了,那些大师既不能造出航天飞机,也无法根本改善人们的福利,他认为,我们不需要佛,而是要关注如何解决当下的生活。沈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在智顗的著作里面已经被体系化了,事实是有不同意义上的“佛”。因此,在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固然可被称为某方面的佛,但依然需要有对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进行研究的佛。这并不矛盾。
张丹华老师问到,从佛教的角度看,烦恼来自什么?沈老师说佛教认为,烦恼来自欲望。而张老师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烦恼是一种情绪,但是有它的生理机制。张老师又问到如何消除烦恼?沈老师说,就是逐渐达到一种“涅槃”,也就是一种本质上的寂静不动。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她认为,只有将思想空虚掉,真理才会降临。也就是说,要放下过去所有的一切成见,达到“中道”,消泯二元对立,从而做到既非此非彼,又既此既彼。
周丽昀老师接着说,这种观点跟海德格尔的反对表象的思维方式,主张“悬置”,以及“异乡人”的说法非常相似。其实都是反对将一切对象化的表象性的思维方式。周老师接着说,智顗也认为人生是苦的,但是他得出的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观,这一点很有启发,跟以往只是强调受苦、逃避的一些教义很不相同,这如何理解呢?沈老师说,在智顗那里,人生之苦是人类悟道的动力。人都是从无限之中来的,但在人体中却是有限的。智顗通过“轮回”来达到一种积极实践的“无我”状态。
周老师又问到,如何才能实现忘我和放下,或将思想空虚掉呢?沈老师说,做到放下和忘我需要修炼,以此不断超越理性的局限。“烦恼即菩提”,菩提即智慧。人类不可能完全没有烦恼,但是没有烦恼、寂然不动是一种理想境界或者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和证悟,将烦恼的程度和时间逐渐减少。
闵老师结合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中国对艾滋病防治的态度和实践,指出中国具备这样的土壤,就是可以将完全不同的事物融在一起,以至于出现有时候说一套,做一套。这跟佛教等等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闵老师说,佛教强调隐忍,但人们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是否要据理力争?沈老师认为,遇到不公正待遇,当然可以据理力争,但是不能有嗔恨心,方才能逐渐放下。闵老师还提出,从沈老师的研究看,智顗的圆融哲学体系完备,后人不可批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理论其实都是有漏洞或者缺陷的,那么从沈老师自身的研究看,有没有这样的缺陷呢?沈老师认为,《法华玄义》的缺陷就在于太精深了,针对的是精英,而不是大众。
最后,周丽昀老师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她说,从沈老师刚才的报告以及讨论中的反映,可以看出这9年的研究之功的确给了沈老师非常扎实的积累和背景,从而使我们看到,不仅佛教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其研究也同样博大精深。而且就沈老师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来看,明显已经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了,因此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许多知识储备和积累有顺手拈来的味道。这跟国内学术界存在的浮躁之风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国内的很多所谓专家学者既便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也是一知半解,经不起别人的询问和推敲,因此,从这点上看,沈老师无疑为大家潜心钻研提供了一个榜样。并且,沈老师还将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从而可以亲自证悟,融会自身,使得学问和做人相得益彰,充满魅力。
总之,此次沙龙热烈、成功,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最后,闵老师传达了一下下次的沙龙时间和主题,计划于12月23日下午举办一次以“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和地方”为主题的工作坊,让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特长,分头准备,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
(周丽昀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