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六期“道、自然与人”学术沙龙综述

创建时间:  2005/12/26  纪谦玉   浏览次数:   

       12月14日下午,由社科学院主办的“道、自然与人——东方青年学术沙龙”在B楼409举行。参加本次沙龙的学者主要来自文学院、影视学院及社科学院,湖北襄樊市的黄玉泉教授和华东师大的朱承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贡华南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他首先指出20世纪新儒家和新道家思想家都对“人能否回归自然”这一问题有所思考,通过对儒道两家的比较而提出在科学文化的冲击之下,“身在科学中,安得返自然?”这一主题。突出了科学发展对传统“自然”和“物”观念的破坏,并对比中西传统哲学对“自然”和“物”论述,结合中医以及农学理论指出“味”为物之本性。贡老师进一步的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有性味之说,而鲜言性质之说。与西方哲学“形式即本质”相比,中国哲学中的“道”则更具有尝味、品味、体味之意,讲求阳气阴味,味下沉而凝结成物,故“万物皆是气”、“万物皆有味”,由此而确定物之性味,并确定物之不同种类与性质。进而由“味”至“感”,“感推”至物、道、理、意等皆有味。故科学对传统自然之下而上的破坏由“物”开始。

      与会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这一问题。朱承博士提出在发生学的视野下,人是不可能回到“自然”的;并结合近儒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提出回到人之存在状态下的可情可爱的“自然”。文学院的方旭东博士分析了自然与天然,以及自然本身的进化演变。以现今之美容为例,分析了“自然”这一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之下的差异;进而在中国哲学中儒道两家所言之“自然”也有很大的分歧:道家讲自然,而儒家尽管其所言之“真”、“诚”皆发乎自然,但儒家并未明确讲求自然,相反,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家所言之“自然”恰恰是“非自然”的。影视学院的研究生孙澄则从中西艺术史的异同提出对“自然”标准的质疑。他分析了西方对象化的文明与中国非对象化的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提出自然观的差异。杨庆峰博士则进一步从科技哲学的角度追问在技术发展之下何谓自然?我们又从何处回归自然?他指出在新技术的发展下,“时空观”的变迁;并结合爱因斯坦之“自我”与“非我”观念,追问对物、非我的反思能否达到宁静与恬静。彭学农博士通过对环境伦理学中一些具体事例的论证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以动物保护主义者与屠杀、虐待动物者之间的争论,结合当前因“禽流感”而出现的大量捕杀动物现象,分析了人与自然间的微妙关系。

      黄玉泉教授总结了各方的发言,并从《老子》出发,论述了回归自然的缘起,结合马克思“人化自然”的观点提出返回“文化之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七期“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与地方”学术沙龙综述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五期“《妙法莲华经玄义》——天台佛教哲学研究”主题沙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