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十三期“评价论”学术沙龙纪要

创建时间:  2006/12/13  纪谦玉   浏览次数:   

      2006年11月17日下午,在上海大学A121举行了一次以评价论及其相关问题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沙龙由社科学院的彭学农老师主持,参加者有社科学院的部分教师、《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的编辑、以及社科学院和其他院系(如社会学系、影视学院)的部分研究生等。

       社科学院的陈新汉教授首先就国内评价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个概要的介绍。他谈到,评价论与价值论是同时兴起的,它们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尤其是从1978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的。实践问题的提出提醒我们,人作为主体,首先不是与客体无关的单纯认识的主体,而是实践的主体,也就是说,与客体同处在一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而活动,必然涉及到它的目的以及对它的评价等,这就要求人们去研究目的与价值的问题。

      陈老师说,二十多年来,我国价值论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前沿地位,事实上,这也引起了国际价值哲学界的重视。这些在该领域所召开的一系列学术会议中有所反映,比如2006年11月所召开的全国价值哲学会议已经是第八届了。而在此之前,还开过四次中日价值哲学会议,以及四次国际价值哲学会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评价论的研究与其他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路有所不同。中国二十多年来关于评价论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开始到价值问题的提出,再到评价活动的机制,再到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中国价值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重镇:北京、上海、西安和武汉。接着,陈老师提到了他本人研究价值论、评价论的缘起、经过,他还谈到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已经出版的著作《评价论导论》,《社会评价论》,《民众评价论》,《权威评价论》,以及即将出版的《自我评价论》。

       最后,陈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了一些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也许正是可以从价值论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案例。比如,他觉得在历史上有一些现象很值得关注,像1976年人们曾经自发起来纪念周总理,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当时猖狂的“四人帮”。另外,他说,他参加了中国舟山召开的第一、第二届海洋文化节,渔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渔歌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民众评价活动。其实,渔歌以及“灰色童谣”等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接下来发言的是社科学院的吴德勤教授,他以“评价论研究的新领域”为题,指出尽管评价论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相当广泛了,但研究者却普遍忽略了一个被遮蔽的领域,这就是评价论研究中的本体论问题。在吴老师看来,评价论的本体论问题讨论的,既是对“价”的意义的追求,又是“评”的语言活动,而它从根本上来说则是追求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活动。具体而言,对“价”的意义的追求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比如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哲学不是追求存在是什么,而追求存在有什么意义。“评”的语言活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比如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语言学的转向”,也就是对语言问题的重视。语言是如何真实表述评价论思想的?另外,正如维特根斯坦区分可说的世界和不可说的世界那样,存在着哪些是评价者可说的,哪些是评价者不可说的等问题。而追求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活动则涉及到这么几点,首先评价活动是言语的活动,其次评价是否实现必须依赖于实践,再次价值还是评价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为这些活动将提供思想的资源。

      社科学院的张艳芬老师则在“媒体时代的社会评价话语”这个标题下谈了她的理解。她说,当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媒体时代,而她试图从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媒体切入,来考察社会评价话语在当前时代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首先,她从社会评价话语与媒体信息的联系出发,认为构建社会评价话语需要克服一个重大问题:信息不对称。接着,她谈到了社会评价话语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包括物和人自身在内的一切都是在社会话语中得到评价并从而得到规定的。最后,她又进一步说明了评价话语对于当今媒体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即在社会评价话语后面,不存在着一个脱离评价活动的抽象社会。

       马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王刚同学就权威评价的问题作了发言,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之后,他探讨了权威评价的危机的根源,并谈了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认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要注意到包括权威机构等问题在内的三个层面。

       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李丰春谈了“社会评价视野下的旌表制度”。她说,从权威评价活动的角度来看,旌表是国家权力话语的民间基层表达,它是在统治者和基层民众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基层民众身上的一种束缚。但民众不但不想方设法去挣脱这种束缚,而是还为旌表制度的建构群策群力。这样,国家权力的触角就通过旌表这种方式伸到了每个社会角落。

       彭学农老师谈的主题是自然价值与社会评价。他在建构生态的社会主义体系时发现价值论问题非常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新道路。由此,他先谈了自然价值,即,自然是有其内在价值的,进而,从西方的一些所谓动物解放运动、生物中心论得出整个生态系统都是有价值的论述。彭老师认为这些思想中实际包含着个人主义、浪漫主义、主观主义、中产阶级的思维方式等,这是有问题的。生态学界的另一批人是西方的绿党,他们将问题落实到了生存论的层面。在彭老师看来,生态社会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强调了地方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了国际联盟的广泛和透明。最终,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现出来。

       在主题发言之后,师生们又展开了热烈而活泼的自由讨论。比如,围绕“权威评价是如何具有权威性的”这一问题,社科学院的朱承老师、刘友古老师分别与陈新汉教授之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彭学农老师发言后,围绕自然的价值、动物的价值、“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超人类中心主义”等问题,刘友古老师、周丽昀老师、闵冬潮老师以及沈海燕老师都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许多老师公认,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评价论是很有意义的,此外,也有老师和同学讨论了“媒体”及其与社会评价话语的互动。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会场讨论的气氛也愈来愈浓,不知不觉中就到沙龙该结束的时候了。

        这次沙龙活动一方面使得广大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机会参与到评价论的研究中来,另一方面,使得大家交流了思想,碰出了思想的火花。

                                                ( 张艳芬  整理)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十四期“时间的哲学反思”学术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十二期“音乐与记忆”沙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