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十二期“音乐与记忆”沙龙总结

创建时间:  2006/11/09  纪谦玉   浏览次数:   

       10月27日下午2点,社科学院的部分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共20余人在B409会议室举行了以“音乐与记忆”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周丽昀老师组织和主持。

       沙龙开始,周丽昀老师首先做了开场白,说这个沙龙主题的灵感主要来源于闵冬潮老师的建议。然后先由闵老师说了一下选择这一题目进行讨论的理由。她说一方面是出于本人对音乐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多年在国外的经历,使她有机会见识到许多民族通过民歌的代代传唱,使许多民间的文化得以保留下来。相形之下,中国的汉族可以流传的民歌却显得有限,这可能与多次的文化革命使传统中断有关,造成了我们现在这种民族音乐并不十分丰富的局面。她感到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非常重要,音乐在个人、国家和民族中的作用也都不可忽视。她说,如果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选择一些年度代表歌曲,以明确对时代的印象,那么我们对历史的感受就会更加具体。由此,她逐渐产生了与大家分享这些感受的想法。

       接下来,周丽昀老师用PPT比较生动形象地讲了自己对音乐的功能、音乐与情绪的关系的理解,并通过播放一些歌曲展示了自己记忆中与音乐有关的感受。她先播放了一段《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从与这段曲子有关的传闻(“魔鬼邀请书”、“杀人的音乐”)和讨论等讲起,谈了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与人的情绪的关系,就是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但不会决定人的情绪。毕竟,如《礼记》乐篇中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很多歌曲之所以给人的情绪以巨大的感染,无非是因为音乐与内心形成共鸣而已。之后,周老师还在音乐声中与大家分享了她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以及工作期间印象非常深刻的音乐与记忆。尤其她在回味岁月的时候表现出的人生感悟(比如“只要你愿意,每一天都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和生活态度,对许多年轻的研究生产生了启发。她最后介绍了她一位好友的感触,就是认为CD与MP3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折射着现代和后现代的生活方式。

      之后,杨庆峰老师接着周老师讲到的话题,谈到“现代音乐技术与被复制、剪辑和加工的音乐”。他认为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体现歌者与听者共在的艺术形式,技术的发展给音乐带来了极大冲击。音乐以人声或者器乐声音为基础,它自身具有一种双向的结构:在奏(歌)者角度,音乐体现出“发于心,达于指”的结构;与听者角度,音乐体现为“闻于耳,感于心”的结构,奏(歌)者与听者都立足在自然的大地上,二者的统一构成了音乐本身。传统的时代,技术并没有入侵音乐的结构,只是起着一种声音的传递媒介之作用,如乐器;但是20世纪以后,现代技术入侵并且割裂了音乐的结构,导致了音乐自身的解体。以我们经历的唱片机时代、录音机时代以及CD机时代和MP3时代为例子,这些技术的发展为音乐的录制、复制、剪辑提供了可能。如此,音乐自身有了一种断裂。由奏(歌)者的“发于心—达于指”和听者的“闻于耳—感于心”的关联被割断,代之的是由听者通过“闻于耳—感于心”自身建立起来的独白的在场形式。另外,被割断的不仅仅是生活世界,而是更深层次的宇宙自身之旋律,毕竟音乐不仅仅是情绪的反映,更深层次地体现为宇宙之奥秘。这些都是随着现代复制、剪辑技术的出现而表现出来的问题。

       刘友古老师认为,音乐与人心灵的节奏有关。人的心灵结构变了,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变。他认为音乐不是要靠演奏和表现,而是要靠内在心理。他提到胡塞尔的“共现”一说,指出,音乐的实质就是主体与主体意识的对象产生“共现”的生活世界。他说“灵感”(或者“灵性”)是音乐的魂,这是无法用理性把握的。音乐的主要功能不是刺激与放松,而是将人们带入精神的沉思与美的享受;不是enjoyment,而是meditation。张艳芬老师接着说,时代不同,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领悟也不同。就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而言,她更喜欢古典音乐。

      接下来,朱承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以《礼记·乐记》为核心,谈了作为政治元素的“乐”。他认为,在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中,音乐不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政治元素参与到人的生活中去的。他首先从儒家的视野出发,区分了“声”、“音”、“乐”三个概念,即声是没有节奏与音调,音是有节奏与音调,而乐是经过修饰的人的心声、是赋予了政治道德价值的音。基于对《礼记·乐记》的解读,他分别从乐如何生成、乐的表征和乐的功能等几个方面,展现乐是如何作为政治元素出现的。从乐之生成来看,儒家所理解的乐之创作主体、创作缘由、创作时机等都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从乐的表征来看,“乐与政通”,无论是音符分类、音乐气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还是儒家心目中的“古乐”与“今乐”、“德音”与“溺音”,都是不同政治事务的表征;而从乐的功能看,儒家的音乐则起到了移风易俗、行王道以及审乐知政的作用。  

      陈新汉老师结合自己的“评价论”研究,指出,我们汉族的民谣很多,说汉族音乐不够发达是有失妥当的。他区分了“歌”(有乐器伴奏)与“谣”(无乐器伴奏);还指出民谣包括民谚、民歌和顺口溜。他提到舟山渔歌(如《拉网歌》、《撑篷歌》)中彰显的蓬勃的生命意识。(这仿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原生态歌手现在大受欢迎,并走向高雅艺术殿堂。)陈老师还提到童歌也有很多。他还说,如果把流行歌曲的主题写下来,会反映出民意和时代的声音,比如,从《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到《两只蝴蝶》等。他说会建议自己的研究生做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此,大家又谈到网络音乐的流行,谈到音乐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彭学农老师问到,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么火?研究生李月英说这是因为有些歌能反映人的心声。彭老师说过去的一些流行歌都是大主题大背景的,但是现在的一些流行歌却是叙事性的,与人的切身生活和感受息息相关。就像美国的市场经济那么发达,但是美国的乡村音乐依然很有市场。这些都说明,只有来自人们的生活世界,植根于人们生活的感受和情绪,才会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刘友古老师则说,音乐与人的情绪方式有关,而情绪方式不是生活方式。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音乐的陪伴下和大家兴致盎然的讨论中疏忽而过,大家沉浸在与音乐有关的氛围里,感受着、回顾着、反思着、交流着。大家还有一些话题没有来得及展开和讨论,比如宗教音乐、原生态音乐等。或许,沙龙结束的时候,也是大家进一步思考的开始。唯愿大家的生活都更加有“声”有色! 


                                                           (周丽昀 整理)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十三期“评价论”学术沙龙纪要

下一条:学术沙龙年度总结(200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