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2009年6月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九九学术沙龙于社科学院B401会议室举行。学院吴德勤教授、彭学农、申小翠、王有英、艾萍、赵志静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特别沙龙。 此次特别沙龙由彭学农老师主持。沙龙开始,彭老师介绍了这次沙龙的目的意义、要求和议程安排。彭老师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加强研究。举办沙龙,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是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好形式,也是研究型教学活动的一种好模式。他希望大家认真思考,踊跃发言,阐明观点,不断提高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随后,彭老师介绍了本次沙龙各位老师的发言主题。 赵志静老师直奔主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的发言,从而拉开了本次沙龙的序幕。她认为要搞清楚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界定。她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上去理解,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术研究成果,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从两种含义上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其次有助于我们着眼于广义,而着手于狭义,即在当前,重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赵老师接着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一是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宣传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教育大众;第三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内化为动力和自觉行为;四要用通俗形式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她举例,上大“思政课”多媒体教学、邀请专家教授讲授“思政课程”,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有益尝试。赵老师最后提出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必须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讲清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宣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吴德勤教授围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理论深度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理论的大众化,又是成果的大众化。理论的大众化是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传播是一个世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传到中国就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成果为民众所理解、掌握,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取向并非预定和确定;更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吴教授同时又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突出和体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共产党人并未垄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捍卫自己权利、建设和谐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盾牌和锐利武器。吴教授又从理论高度提出第三个观点,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研究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和现实条件。目前,为什么再次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因为有人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可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讲清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才有出路。吴教授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生动分析,强调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最后吴教授从大局高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被有识之士引入中国,目的是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今天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也是如何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今天的中国非常有意义。吴教授富有理论深度的分析、爱国爱民的情怀,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当我们还为吴教授新颖的观点、精辟的论断深思的时候,王有英老师的“从教化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令我们又一次震撼。她对中国传统教化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后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从传统教化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当前,必须发挥高校主阵地主渠道主场所的作用,必须进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传播介质(报纸、刊物、电台、互联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同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建设,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中,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她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找到适合国情的传播方式。王有英老师的讲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频频点头。 申小翠老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她首先对吴教授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群众捍卫自身利益、建设和谐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盾牌和锐利武器”高度认可。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取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鼓与呼;另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实现程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不仅要求起点和过程的平等即程序平等,还要极力彰显结果的平等即实质平等。最后她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体不应该被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所左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之间架设起对话的桥梁,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落到实处。 彭学农老师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富有哲理的分析,他指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其次是一种批判现实的运动。如果从批判的角度和问题意识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就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也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还建议大家去浏览一些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彭老师的讲授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鸣。 随后大家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 主题发言和讨论结束了,彭老师作了画龙点睛的总结。他指出,这次沙龙讨论充分,接触到了问题,吴老师新颖的观点给了我们重要启示,申老师、王老师、赵老师,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大家耳目一新,很受启发,同学们的观点也有独到之处,切中要害。总之,这次沙龙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意义以及路径,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这就是我们本次沙龙的收获和体会,耶……!。 (赵志静)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三期乌托邦的“读书.生活.行走”沙龙综述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二期(特别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