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三十三期乌托邦的“读书.生活.行走”沙龙综述

创建时间:  2009/09/07  纪谦玉   浏览次数:   


   


    本次沙龙于2009年6月12日上午9:30在社科学院B409举行,主题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社科学院闵冬潮、彭学农、张艳芬、张亚月、杨庆峰、赵志静等老师以及部分专业研究生共二十余人参加。陈密同学主持了本次沙龙。


    本次沙龙以大卫·哈维的《希望的空间》一书为基础,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展开讨论。大卫·哈维在《希望的空间》中研究了乌托邦的历史,重新思考乌托邦的作用和前景,认为“我们能够运用而且必须运用乌托邦想象的威力来对付表示‘没有选择’的人”。哈维将他所描述的新型乌托邦思想称为“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并由此构建出他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大卫·哈维的思考背景是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时代状况,正如我们在沙龙预告中所说,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以经济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另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标榜差异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的蔓延,面对这些,人们是否真的“别无选择”?是否还可以寻找到一个“希望的空间”?沙龙正是在这些方面展开。


   主题发言中,研究生徐人冀同学首先介绍了大卫·哈维本人所勾画的个人乌托邦景象——埃迪里亚(Edilia)。介绍从未来社会的规模结构、城市的组织方式、交换准则、个人生活、科技评估和生产制度、政治医疗以及特征等七个方面进行。这个引人入胜的新型乌托邦刺激了大家的想象,徐人冀的发言为大家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彭学农老师的发言主题是“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乌托邦理想”。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典预言的那样灭亡?为什么全世界无产者没有联合起来?彭老师从这两个大家熟悉的问题入手,引出大卫·哈维的答案——因为空间解构了一切。大卫·哈维的理论从对空间的差异性描述开始,以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为中轴来分析当代全球化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后果,建构出自己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并提出一种更为普遍化的替代方案即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在这种辩证的乌托邦理想中,特殊性与普遍性内在于对方并相互牵制,哈维以此避免传统乌托邦的封闭性。


    赵志静老师介绍了朱迪·考克斯对《希望的空间》的书评: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瓦解了工人阶级的运动,个体才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唯一有效出发点,全球体系的普遍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资本循环和资本对劳工的压迫内含着不可消除的矛盾,《希望的空间》揭露、批判了这些矛盾。哈维提出了对工人阶级未来道路的建议,但却找不到推动其实现的正确途径,使其争取普遍人权的主张流为空想。赵老师认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自由讨论环节,张艳芬老师首先发言,她认为,尽管乌托邦的失败历史引发了诸多的批判,但若从“希望”的角度来讨论乌托邦,讨论人类的生存依然面对疾病、瘟疫、战争等威胁的话,我们仍须对现存的秩序有新的审视,我们仍然需要乌托邦,需要一个“希望的空间”来指示新的替代的可能性。闵冬潮老师强调过程乌托邦与传统固定形态乌托邦的区别,而这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启示;闵老师指出大卫·哈维的埃迪里亚有其现实的经验基础,并以北欧的具体事例和身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说明,需要不同的充满想象力的乌托邦来探寻另外的生活方式、探索其他的可能,人类社会并非“别无选择”。张亚月老师从幸福问题着手,从人性心理的角度看待乌托邦,她指出,个人价值和自足与精神需求相关,而人的理想化追求关乎文化,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展望人性心理的乌托邦。研究生张翼同学认为,乌托邦是文化的诱饵,因为乌托邦的塑造受制于文化模式。彭学农老师提出,乌托邦想象在当下的批判应着重于货币批判和制度批判。


   最后,我们认为,不管乌托邦的历史成败如何,理论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坚持对现存秩序不合理性的批判和对更美好的“希望的空间”以及对更完满的人性的探索展望。


                                                                                         作者:陈密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四期“读书•生活•行走”(六)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三十二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沙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