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四十期:“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中的‘费尔巴哈论纲’”沙龙纪要

创建时间:  2010/04/20  纪谦玉   浏览次数:   

     2010年4月9日下午2点30分,九九沙龙第四十期在B401举行。本次讨论会邀请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马拥军教授,主讲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中的‘费尔巴哈论纲’”。哲学系彭立群老师主持了此次会议,吴德勤、沈海燕、彭学农、朱承、刘友古、周丽昀、刘静芳等老师出席了本次沙龙,并与社科学院研究生们作了积极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首先,马教授以其多年对马列原著的精心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哲学性质。马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为哲学而研究哲学,他们关心的是人类解放。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伟大变革,他所达到的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其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哲学批判,把社会主义学说提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对哲学的扬弃,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因而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而非哲学。


    马教授指出,人们对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存在三个重大误解: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哲学”性质的误解,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问题的误解,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实证科学”关系的误解。这些误解中的头两个,在流行教科书中也普遍存在。澄清这些误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有必要对《终结》与《提纲》的关系进行探讨。马教授指出,从布局谋篇看,《终结》的四章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前三章谈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而第四章谈的却是与“哲学”根本不同的“新世界观”,可见,在实践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据此也不难发现二者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所以既不存在什么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也不存在什么早期恩格斯和晚期恩格斯的对立。


    马教授就《提纲》内容和在座的师生逐条进行了探讨,其中马教授着重阐释了《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定了现实的逻辑起点。这里“现实的人”既不是淹没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中的人类个体,也不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那种抽象的“类”的概念,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个人。马教授在回顾社会的历史形式的变迁后,又对近代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以及《提纲》第十条中私有制与公有制、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问题做了具体的阐述。立足于市民社会,表明费尔巴哈的理论是把既有的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作为不变的现实存在来看的。立足于人类社会,说明马克思不是承认并肯定现有的社会关系,而是要改造它们,他的理论宗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即人的解放。


   最后,马教授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存在不存在社会唯物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可能的吗?”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未来进行了展望。


    此次沙龙气氛热烈,大家在沙龙中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沟通。近三小时的讲座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同学们都表示听了马教授的讲座很受启发,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含义。(赵威整理)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一期:“走近现象学——兼论现象学对中国人文学科的意义”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一期:“走进现象学:兼论现象学对于中国人文学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