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15日上午9点,社科学院哲学系举办了第44期九九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我院青年教师鲍建竹博士作题为 “语义勾连问题与实践语义学的建构”的学术报告。沙龙由刘小涛老师主持,杨庆峰、朱承、彭立群、刘友古、周丽昀、申小翠、刘雅君、邱仁富、刘冰等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鲍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语义勾连问题的基本界定,指出所谓语义勾连问题,就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联机制是什么。每一个语言表达就是一个语义连接,意义理论就是要探究每一个语言表达的语义关联机制,从而说明它是如何实现交流的。然后以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和普特南的语言劳动分工说明语义勾连问题的论域,即,语义关联机制及其对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建构。最后,以语义勾连问题的论域为框架着重分析了布尔迪厄实践语义学。 与普特南对可能的语义学建构需要“一个精确的关于语言使用者的一般模型”的思路相对应,布尔迪厄从实践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以“习性”为基础的使用者模型。该模型认为,每一个语言表达都是一次语言实践,并且遵循经济的逻辑。言说者根据自己的原始经验形成语言习性,与同样是自己的原始经验客观化的社会条件,也就是场域相遇时,语言实践就发生了。语言表达的意义即价格取决于它在语言市场中的可接受性,也即价值预期。每一个语言表达是表达利益与审查制度相妥协的结果。 会后,大家对意义理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布尔迪厄的习性概念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兴趣。朱承老师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指出,布尔迪厄的习性具有一种“习得的娴熟”特征。彭立群老师从文献学的角度指出,习性概念在英文中对应于“habit”.邱仁富提出,习性在中译本里,有习性、习惯、惯习等几种不同的翻译。 刘友古老师指出,普特南代表了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对意义理论的建构,布尔迪厄则体现了大陆哲学传统对意义理论的建构,两者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然后提出,他们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问题。 刘小涛老师的问题是,从布尔迪厄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要进行语言实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布尔迪厄而言,语言实践的人的因素是习性概念体现出来的。它表现为三方面的能力,即,一是它暗含了一种以某种方式言说、并确定言说对象的倾向,即确定表达利益的能力;二是包括言说技能、产生合乎语法的无穷无尽的话语系列的语言能力,这接近于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语言能力;三是包括了在既定情境中以适当方式运用这种能力的社会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都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即由一整套决定语言习性的社会条件一同确定的。 杨庆峰老师则提供了一个需要从学理上引起大家注意的现象。从布尔迪厄的角度来说,语言实践是能获得利润的,但是这种利润也可能是负利润,也就是亏本了。 本次会议激发了大家的灵感,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我院教师之间的温馨友谊与学术之争的热烈相映成趣。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五期:“读书•生活•行走”(八)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六期:“科学理性与逻辑应用”沙龙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