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15日下午,社科学院九九沙龙第四十五期暑期海外见闻在B401举行。本次沙龙由刘小涛老师主持。哲学系老师陈新汉、张艳芬、张亚月、沈海燕、曹青春、徐琴、朱承、彭学农、尹岩、彭立群、刘小涛、吴立群、周丽昀、邱仁富、刘冰以及数位哲学系学生参与了这次活动。追随着张艳芬、沈海燕、陈新汉、欧阳光明、周丽昀等老师的讲述,在座的各位也经历了一次跨越数洲的异国之旅。 第一站是英国,张艳芬老师以“A cool summer——牛津之行小瞥”为题,分享了她在英国两个月的生活感受。张老师说,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一天可以经历四季。她把英国比作a lady,阳光是其最美的妆饰,有它则容光焕发,无其则黯然失色;听着张老师的描述看着她拍摄的照片,大家领略了牛津的古老、宁静和美丽,爱丁堡的城堡和碧海蓝天。城市的静美与英国人enjoy life(享受生活)的慢步调生活方式相得益彰。 第二站是印度,沈海燕老师作为向导,将印度的风土人情、宗教图景娓娓道来。城市的破旧交通的拥堵,无碍于印度人对宗教的虔诚;因天气的炎热,物质要求低,更易有出世信教之倾向。在那片国土上,浓厚的宗教氛围,悠久历史的沉淀,印度人彷佛骨子里就有宗教的血统,然而神圣与世俗之间无甚界限;恒河边的火葬、美丽的神话传话、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都让人心灵震荡。宗教宽容使得印度教、伊斯兰教各教派并行不悖。沈老师提到,英语虽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印度大多的普通民众并不懂英语;与之前的英国人一样,印度人的生活节奏也慢,贫困却快乐。 第三站是德国,陈新汉老师,首先指出旅游二字其实应区别对待,由此引出中西方人差别之一,“旅”字适用于大多数中国人,因其出游方式是走马观花,而“游”字更适用于西方人,因其出游方式是闲适的度假,而两种方式是应该相互结合的。陈老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诸位老师的赞同。陈新汉老师所展示的是历史文化之旅,由柏林墙所昭示的东西德统一问题。在莱茵河与摩泽尔河的交汇处的德意志之角,有纪念普法战争的威廉一世雕像,而其旁边竖立了柏林墙留存的三块石头,柏林墙的意义可见一斑。东西德的和平统一不仅是德国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世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老师认为,从东西德统一来看,制度文明与否是导致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巨大。由此,陈老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边缘化,尽管现在它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第四站,美国,欧阳光明老师,从其在美国参加的会议探讨了当今的关注热点之一,生态问题。一个美国老人力图构建生态城市,而若干年之后,收效甚微;生态理念在美国并未广泛推行,这一现实跟想象中的实有差别。因而,欧阳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生态理念在美国不能深入人心的缘由何在?美国作为经济上的强国,为什么对生态问题并不重视?是因为其有能力去承担起浪费所带来的后果?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缘由?这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探究。 会上其他老师也就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亚月老师提及了东西德之间因经济差距而导致东德人逃往西德的种种方式。周丽昀老师在美国期间亦感受到美国人对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与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很好的现状构成了鲜明的反差。整个沙龙讨论氛围热烈,最后,刘小涛老师做了简要结语,为这次沙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撰稿:刘冰)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四期:“语义勾连问题与实践语义学的建构”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六期:“科学理性与逻辑应用”沙龙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