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着,从探讨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入手,讨论外延主义和内涵主义之争以及这一争论对于建立内涵逻辑的意义,进而讨论内涵逻辑的困境与内涵逻辑的若干可能出路,依此思路, 第一,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一文中,对涵义和指称做出了明确区分,并把它运用到语言表达式上,借助"晨星和暮星"问题,解决同一断言难题,说明正是由于涵义的差别使人们可能获得新知。弗雷格把这一区分应用到语句上,得出句子的指称是它的真值(或者为真或者为假),句子的涵义是它的思想。当弗雷格把涵义和指称的区分用于解决莱布尼兹规律难题时,遇到了间接引语和隐晦语境的问题,虽然他通过区分表达式的主要指称和次要指称保留了他对莱布尼兹规律的承诺,但是,因为表达式的涵义不同,它们在隐晦语境中不能彼此替换。像这样反例的出现引起了后来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极大关注,也同时引发了外延主义和内涵主义之间的争论。 第二,作为涵义和指称的内涵逻辑。经典逻辑(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是一种纯外延的逻辑,注重表达式的外延,同人们用自然语言所表达的实际推理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自然语言中,经典逻辑的形式系统内外的恰当相符性还存在不足,比如蕴含悖论。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命题逻辑只注意到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外延关系),而没考虑命题之间的意义(内涵)上的联系。一些逻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冲破外延与内涵、形式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壁垒是可能的,于是开始探索内涵逻辑的问题。邱奇力图刻画一个表达式的内涵逻辑系统,尽管在这个系统中,出现在命题态度语境中的表达式涵义得到了有效刻画。但是邱奇采用模型论解释表达式的内涵方法也受到罗素悖论地挑战。他试图用可能世界语义来修正他的内涵理论,不过这种方法引发了进一步的问题而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邱奇的系统遭到了质疑。由此,克莱门特认为有必要把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中的逻辑扩展到包括涵义和指称的逻辑。然而,构造这样一种涵义和指称的逻辑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第三,涵义与指称逻辑的出路。从逻辑视角看,需要结合语形、语义和语用来探讨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不仅要继承弗雷格涵义和指称理论的合理之处,而且要突破这一理论的局限。如此,从解决超内涵问题入手是发展涵义和指称逻辑的一个有希望的出路。超内涵逻辑所要超越的主要是经典内涵逻辑中涵义或意义的刻画,它是一种非弗雷格理论的涵义和指称的逻辑。它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两个表达式具有相同的涵义或者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不同的超内涵逻辑。 第四,结论。首先通过上述探讨,得到两个启示:第一,内涵主义与外延主义之间争论的实质问题是形式系统如何与其现实原型恰当相符的问题;第二,正是内涵主义与外延主义之间的争论催生了内涵逻辑,推动了内涵逻辑的发展。其次充分论证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理论不仅在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逻辑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深入发掘和批判继承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理论是哲学和逻辑领域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理论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未来的逻辑和哲学研究应当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在克服弗雷格的理论缺陷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弗雷格的理论。尽管目前的涵义和指称的逻辑哲学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或者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国内外涵义和指称的逻辑和哲学理论研究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超内涵逻辑方面。 最后,老师们就内涵与外延、涵义与指称、内涵实体与外延实体、概念的还原与澄清、分析悖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