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下午2点,社科学院哲学系第四十九期"九九沙龙"在B401会议室举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汉斯·格奥尔格·梅勒教授作了题为"消极伦理学的‘有所不言’"的学术报告。社科学院彭学农、彭立群、尹岩、刘小涛、曹青春、鲍建竹老师以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沙龙。沙龙由朱承老师主持,刘冰老师担任翻译。
梅勒教授首先谈到自己对伦理学的兴趣缘自于中国古籍《淮南子·人间训》中一则"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于"塞翁失马"中"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关系的思考,梅勒教授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消极伦理学"( Negative Ethics),这种"消极伦理学"大意是指不要用道德语言进行思考与沟通,换言之,亦即尽量避免对人或事物进行好与坏、善与恶的区分。
梅勒教授指出这种"消极伦理学"在中国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和庄子那里表现最为明显。接着,他便分别对《道德经》和《庄子》的部分原文进行了解读,深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消极伦理学"。
随后,梅勒教授则具体分析和阐释了他所谓的"消极伦理学"。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种种关于好、坏的区分,常常不可避免地会附加个人的情感因素,如天气的好坏会对人的心情好坏产生影响。而这种好与坏区分是不明智的,因为好与坏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常常相互转换的。故而,梅勒教授指出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的判断是不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病症。
再往前推进一步,梅勒教授又描述了关于好与坏区分对于情感影响的两种情况:天气的好坏对人的心情的影响的作用似乎显得较为微弱,而道德判断,如恶人恶行则常常让人义愤填膺。故而道德判断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基于此点,梅勒教授进而指出,道德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冲突的来源。因此,他主张尽量避免使用道德语言进行交流与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德判断上的迟钝或许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报告结束之后,在场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梅勒教授展开了对话,对话的内容也从伦理学逐渐延伸和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在这场跨文化的交谈中,思想的交流不仅没有因文化的分殊和语言的不同而受到丝毫阻碍,反而更好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朱承老师对梅勒教授的讲演内容以及大家的讨论作了总结。(哲学系 :郭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