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23日下午,社科学院及其他院系的部分师生在B楼社科学院会议室举办了一次工作坊形式的沙龙活动。围绕着“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与地方”这个主题,有八位师生作了主题发言,围绕着主题发言,与会者展开了讨论。本次活动由闵冬潮老师主持。 闵冬潮老师首先发言。她的主题是,“全球化了,地方在哪里?”她指出,全球化现象,其实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不再是悬在天上的东西。比如,在偏远的云南,各种国际基金会和NGO云集,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她提出了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几个问题:全球与本土是对立的还是一体的?为什么人们谈全球化多,谈地方少呢?全球化是赢家的故事吗?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吗? 闵老师认为,全球化不会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譬如,WTO的历程就不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一百多个国家加入该组织并在该组织内部相处,必然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前不久世贸在香港的会议,继续多哈回合的谈判,围绕着富国农业补贴问题而展开的激烈的斗争,凸现了当代全球化的困境—全球26亿农民,25亿在穷国,但这些农民却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目前,有人把全球化分为四种趋势和特点,第一种是全球性的地方主义,比如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第二种是地方化的全球主义;第三种是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如NGO,环保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活动;第四种是对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活动,如保护臭氧层,亚马逊河等。这一系列全球化的活动,呼唤着对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统一的认识。 社科学院2005级研究生原魁社的发言主题为“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今天全球观念的不同”。原魁社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不是一个政治国家,政治国家是诸侯国,因此,天下相当于一个全人类共同体。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天下显然不是一个政治国家,顾炎武的国家观念与天下观念也类似。西方人认为人是政治动物,但中国人的政治意识却有其特点,“平天下”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髓。从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的以天下为出发点的观念值得人们借鉴。 社科学院周丽昀老师的发言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博客空间解析”。周老师指出,博客目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值得人们认真讨论。甚至网友们见面时的常用语都变成了“你博客了吗?”博客这一概念来自网上日志即weblog。人们对博客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比如,开放的私人空间,咖啡屋,思想快照等等。她认为,博客空间是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结合、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结合、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结合,动态调整与相对固定的结合等,最后指出博客空间是一个打破物理和自然界限的新空间,是一个重组的、联结的、不断生成的、流动的文化的、社会的空间。博客空间的意义难以估量。它既是自我实现与塑造的乐园,又是广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还可以促进民主建设,实现话语权的公平分享。它变革着人们的书写、交流和传播方式,对模糊中心与边缘的界限,实现人的平等共存,以及时空观的重塑,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社科学院沈海燕老师发言的主题是“对新时代宗教的审视”。沈老师在美国和欧洲作过长期的宗教研究工作。她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主义膨胀,物化意识严重,人性陷入了危机之中。 宗教家们感觉到必须用新的宗教来救赎人类。New age movement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运动把东方的佛教儒教道教等教派的一些教义引入到西方,与西方基督教的一些教义进行混合,做成了一个与人们的时代要求有密切关联的新宗教体系,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这一new age movement 从西方又回到了东方,在东方的一些地区,如香港和台湾等,引起了新的宗教热潮。 社科学院刘铮老师发言的主题是“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小城镇成长研究”。刘老师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我国的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但是就三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正如人的生命历程中身高和体重的增长不可偏废一样,中国农业问题要有增长和发展两个轮子支撑。增长是基础,发展是结果。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但是,小城镇的成长必然要受全球化时代的逻辑影响。比如,无论外资和内资在我国的投资都呈现出非均衡的现象,而且人口和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衡,而与资本人口资源三者紧密相连的小城镇的成长,必然也会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经济学研究应该从制度安排方面入手,来合理配置资源,有序引导资本,带动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社科学院杨庆峰老师发言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地域的崛起—对韩国现象的分析”。杨老师指出,全球化并不削弱地域文化,从韩国的崛起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韩国的科技、经济在全世界的地位已是有目共睹,在亚洲地区,韩国的影视文化和演艺明星的影响更是深入到人们的日常意识中。这说明,全球化对于地域的关系,既可能是压制的,也可能是提升的。韩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成功表明,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过程中经济政治弱势国家不可避免的选择。经济政治的弱势只是代表了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文化则没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文化的多样性可以直接成为一种经济政治力量。从韩国现象看来,世界各民族人民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原初经验交融的可能性很大。 社科学院彭学农老师发言的主题是“生态运动的地方性维度和全球性维度”。彭老师指出,目前,绿色主义的生态学地方主义在生态运动的广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工作。比如,关注绿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水质,社区噪音,有毒物质,工厂排污,劳工安全等。但是,生态学地方主义只是“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目前,各个绿党,各种环保组织,都存在着上述问题。全球性维度倒是被一些信仰新自由主义的绿色主义者接受了,但这必然陷入资本的逻辑中,而资本的逻辑总是把劳动和土地当作虚拟商品,而决不会把保护劳动和土地当作目的。因此,生态学社会主义应该“既是全球性地又是地方性地思考,既是地方性地又是全球性地行动。”这意味着建立一个由数万个绿色主义和激进主义组成的联盟,一个类似第五国际的社会主义组织,一个继承了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又包容了绿色主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组织。 社科学院研究生何海滨的发言主题是“全球化社会下的公共治理”。何海滨指出,全球化时代,由于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削弱,一些公共治理的问题突出出来。这些问题如果在国家主权之内,相对容易处理,但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就必须考虑到各种利益和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权威评价和民众评价相结合,国际性正规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精英和群众相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围绕着上述主题,与会者展开了自由讨论。数学系硕士生王赟杰提问,天下概念能否代表一种新的人类共同体,从而超越目前的主权国家关系?社科学院黄圣平老师认为,“平天下”是一个政治性范畴,在其与“齐家、治国”相对应而应用于国际政治关系领域时,其中应该说具有较为浓厚的儒家传统的王道(而非霸道)的精神与内涵。将这种王道精神引入到现代社会的国际政治实践之中,并与现实国际社会中突出的霸道政治相对应,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实践可能性,也是具有较为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如所谓“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就可以算作一个例子)。全球化不应该只是西方化,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应用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有拿来,也有送出。文学院朱贻强博士后指出,天下只是表达一种理念,但全球化的过程总是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内容,农民抗议和反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内容。刘铮老师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是一个博奕过程。社科学院王天恩老师认为,北欧村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社科学院研究生指出,应该加强信息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社科学院陈新汉老师指出,空间本来是三维的,但是,也可以是二维的,如赛博空间。社科学院陈德军老师指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时代空间的物理意义、处所与位置的意义消失了,但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社科学院研究生贺平海提议,沙龙活动应有更多的预先公开性。 最后,社科学院院长崔宜明老师作了总结讲话,他认为,本次活动与官方的、机构的研讨会不同,是一种学术共同体性质的活动,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学术精神,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也许还能由此产生出真正的思想流派。 (彭学农 整理) |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八期读书•生活•行走——社科学院师生新年首次读书沙龙活动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六期“道、自然与人”学术沙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