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5日下午,社科学院师生新年首次读书沙龙在B楼社科学院会议室举行,社科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闵冬潮老师主持,美术学院教师李效洲应邀出席。
在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是:读书·生活·行走。与会师生围绕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以及读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彼此交流见解,分享见闻,整个活动中飘溢着智慧的芬芳。
彭学农老师谈了他读《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的心得体会。他就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内格里在书中提出的“当代全球化的性质是帝国性质的全球化”、“帝国时代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将以伦理战争的形式出现”、“帝国无中心、无主权、却无处不在”等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就该书在当代西方学术界的巨大影响而提出加强对该书研讨的重要性。周丽昀老师在《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一书中体会到,我们要相信生活本身,学会享受当下。生活本身充满了短暂性、偶然性和虚幻性,接受它的美连同它的残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以平静、喜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人要有信仰,而信仰未必是宗教,但却是类似宗教情结的对神圣的东西的个人体验。王刚同学在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包含历史总体、社会总体和“总体的人”三重维度,卢卡奇的总体范畴体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人的命运的高度眷注,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提供了路径和突破口。此外,杨庆峰老师就读海德格尔的《路标》、黄圣平老师就研究摩尔的伦理学,高宁同学就读《培根论选文集》、陈肖丽同学就读萨伊德的《理论旅行》、张素珍就读《福柯的生死爱欲》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体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新汉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印度之旅,他说,虽然印度的许多地方很脏、很乱,但是印度政府对教育投入却令我们望尘莫及。他深情地说,站在莫卧儿王朝皇帝沙杰汗当年站过的地方,当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泰姬陵上,泰姬陵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纯洁、静穆和优美,顿感人生沧桑,生命的短暂和创造的辉煌。沈海燕老师谈了参观海洋博物馆的感受,她说,我们通常认为,海下几千米的地方,气温极高,对任何生命来说,那都将是人间炼狱,但是科学家在海下几千米的地方,却发现了发光的生物,也许在这些生物的眼中,那里是它们的天堂,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不应该被禁锢,要多元化的观察,要学会换位思考,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就此问题,安维复老师从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的得失出发,就建立一个多元与共享的文化模式谈了自己的看法。美术学院李效洲老师从园林工人搬动盆景时,不动的东西有一天竟然动了这件事体会到,哲学往往产生于对生活本身的思考。闵冬潮老师就自己看郭德刚的相声中,对文化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和大家交换了观点。
心得共享,经历共享,我院的读书沙龙活动,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为全院爱好学术和读书的同学们的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师生读书明理,博学笃行。
(王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