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九期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与地域研究沙龙纪要

创建时间:  2006/05/16  纪谦玉   浏览次数:   

      2006年4月14日下午2点钟,春季学期首场学术沙龙在社会科学学院会议室召开。社科学院众多老师和美术学院李效舟老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沙龙讨论。

      沙龙伊始,闵老师先放了一段庄严的莫扎特交响乐,以此来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随后,她又放了一段轻松华丽的JAZZ。并让大家感受交响乐与爵士乐的差异。通过对比,向大家再次说明了沙龙的主旨是想建立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让不同的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建立一种等级制的权威。

      随后,她以“‘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反思全球化过程中的空间与地域的想象”为题目,向大家介绍了继“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和地域”工作坊之后自己研究新的进展。她指出,进入到20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经历着从时间纬度向空间纬度的“空间的转向”。关于空间,近年来在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有大量研究涌现出来,但与全球化话语联系切密的要算是“流动的空间”。“流动”、“传播”、“移民”、“离散”、“旅行”、“跨界”等等,成了与全球化挂钩的高度使用的概念。由空间又联想到地域——这一在全球化的话语中经常被人们遗忘的概念,或叫做“消失的地域”。“地方”、“传统”、“边缘”、“劳动力”、“妇女”等字眼经常与之相联系。这种“空间”的膨胀与“地域”的消失,大量充斥在全球化话语之中。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域不但没有消失,并且以新的面貌出现。那么,关注被“流动的空间”所遮蔽其它空间与地域。 就“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这两种想象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便成为拓展我们对全球化想象的当务之急。

      在介绍完相关的研究后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全球化是个过程,展现出时间和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批判将“空间——地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而强调二者的关联性。在处理全球化问题中,应该具体地看问题,分析“地域”的作用。全球化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现实发生的事情;另外,全球化要和地方联系起来。她提到在云南做考察时的一个合作者所提到的例子——卢村。在这个小小的案例中,当地居民、卢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了出来。所以,当流动的空间和消失的地域相遇,流动的空间会继续流动,地域会依旧被穿透;但是,消失的地域却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传统意义上地方性的消失,地方的意义将作为不同群体、空间和事物的交汇点(meeting place)而重新建构起来。

     在自由讨论的时间里,大家交换了彼此的观点,并对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刘友古老师指出,全球化讨论空间与地域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但是进一步思考之处应在于思考如下的问题:16世纪麦哲伦发现新大陆后,他们世界观念扩展了,世界化的历史观念形成,在此引导下,欧洲人去开发美洲;19世纪,历史学派提出世界历史的观念,提出世界化的人类;21世纪全球化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给人们带来的是害怕和恐惧。在此,应该注意的是以往的人们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对我们有何启发。在牵涉到全球化问题的过程中,以何为标准?谁来导向?来处理此问题。另外“空间”是什么?“地域”是什么?这些概念应该阐述清楚。再者,保护传统和地域是否就可靠、正当呢?谁导致空间的流动和地域的消失?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相当地重要。地域成为交汇点(meeting place)的概念很重要。谁在消失?谁应该被保留?这值得进一步思考。全球化的导向是否为人类可取?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立足在“人类”的基础上。世界主义(cosmas)在古希腊是宇宙的意思。希腊人强调宇宙观念,使得城邦扩展为宇宙,这是完全的西方化的观念,那么,比对其他的思维,如中国的天下观念,能够达到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应付西方路径下的挑战呢?

      闵老师解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不同。她指出前者在速度上是无法和后者相比的,而且,后者打破了国家界限的范围。

      其他老师针对报告中存在的疑惑提出了问题。周丽昀老师指出,我们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空间”和“地域”概念?是自然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呢?申小翠老师指出,全球化研究的两种路径分别是描述性的和规范性的,而闵老师在此更多地是借助描述性的方式。这就是流动的空间继续流动和地域却不会消失。刘友古老师指出,也许“边界”是进入到全球化问题的一个可能性视角。他还提到了诠释学,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现代意识对传统意识冲击的过程,在诠释过程中,传统的弹性力和调节力,使得能够回到意识当中。最后周丽昀老师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要区分“地域”和“空间”?“地方”如何界定?澄清全球化,要区分“地域”与“空间”,也许可以把边界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彭学农老师也提到对问题的讨论要有针对性,谈地方和空间必须有针对性。

      对上述疑问,闵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她指出,“地方”不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性、文化性的概念。随后大家的疑问逐渐收拢在“空间”和“地域”上。针对这一问题,杨庆峰老师对空间和地域概念给予了解释。他指出,空间概念的出现是在地域的基础上的,按照词源学的分析,place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了space。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普遍与一般的关系,就如同空间是质点;而地域是质点所表示的具体物体了,如太阳、苹果等等。

       最后沙龙在“空间”与“地方”等众多疑问中结束。在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大家心中都遗留了一些疑问,渴望在以后的讨论中获得解答。
 


                                         (杨庆峰 整理)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十期《帝国》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八期读书•生活•行走——社科学院师生新年首次读书沙龙活动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