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学术沙龙已经持续了1年多了。对以前的沙龙做个回顾、总结和展望,我们的收获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自会得到显现。
回顾
无论从时间还是主题上去总结,我们的沙龙大体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起初的酝酿和自发组织阶段。2005年3月25日,沙龙的发起人闵冬潮老师和彭学农老师在酝酿几次之后,在系办公室自发组织了第一次沙龙,主题为“沙龙的性质和形式”。参与者有杨庆峰和周丽昀老师等人,还有其他老师和学生。当时大家先就沙龙的一些构想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沙龙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频率,主旨和任务等等。那时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将学术沙龙办成一个民间的学术活动,让大家有机会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彼此的科研添火加柴;同时,大家还主要就沙龙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磋商。4月15日,在随后的第二次沙龙上,沙龙主要成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研究专长,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这两次的沟通,使大家能够彼此了解,也为大家以后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以及沙龙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是主题不一的独立发言阶段。这个阶段从2005年5月一直到下半年,也可以说是沙龙逐渐形成规模和特色的阶段。期间,杨庆峰和周丽昀老师、闵冬潮老师、学术沙龙诸成员、沈海燕老师、贡华南老师等分别于2005年5月13日、6月3日、10月14日、12月9日和12月14日做了主题为“科学与人文”、“女权主义”、“新学期学术思想交流”、“妙法莲华经玄义》——天台佛教哲学研究”以及“天道与自然”的发言,大家可以在主题发言基础上围绕相关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沙龙渐渐体现出它的学术性、参与性,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进来。象社科学院的陈新汉老师、黄圣平老师、张艳芬老师、徐琴老师、白一汐老师、美术学院的李效洲老师以及其他学院的一些硕士博士都逐渐参与到我们的学术沙龙中,大家在这些学术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彼此的学术生活,也让大家都觉得受到鼓舞,更有干劲,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在寂寞的科研之路上有很多同伴,我们并不孤独。
三是主题相对集中的自觉发展阶段。如果说前面的阶段在主题发言上还多少有点随意性和独立性的话,那么第三个阶段则是主题相对集中的有组织的发展阶段。2005年下半年,随着沙龙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沙龙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闵老师代表沙龙成员向院方提出对沙龙的一些构想,希望能得到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一建议得到了院方的肯定和支持。在院方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的沙龙得以更加茁壮地成长起来。
先是在2005年12月23日,闵老师组织了一次“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和地方工作坊”,先后有8个师生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主题发言,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视角对全球化下的空间和地方做出了阐述。社科学院的刘铮老师、王天恩老师以及崔宜明老师等都参与了这次活动并给予较高评价。这种人数多、规模大的沙龙尝试,使大家认识到沙龙是大家的沙龙,是更多的人可以参与的,并且我们完全可以关注很多现实问题,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2006年新学期伊始,闵老师、彭老师、杨老师和周老师坐在一起,共同商定了新学期沙龙的内容和形式。闵老师建议我们以后的沙龙可以每学期有个大概的主题,然后大家再从不同的视角去组织。这样便于大家集中火力,也便于在沙龙基础上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且商定这学期的大主题就是“空间”。
大家说到就做到。于是2006年上半年沙龙的几个主题基本都与“空间”相关,分别是2006年2月25日举行的由很多师生发言的“读书·生活·行走”沙龙;4月14日闵老师主讲的“全球化视野下的空间和地域新进展”沙龙;5月19日彭老师主讲的“《帝国》读书沙龙”;以及5月26日由杨庆峰和周丽昀老师主讲的“空间与知识的生产”沙龙。这几次沙龙既分别独立,又有大体统一的线索和领域,便于大家集中探讨某些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间,刘友古、申小翠、薛军民、何英、王有英以及赵志静老师也逐渐参与进来,成了沙龙的生力军,形成沙龙的多学科多角度探讨的局面。
总结和展望
在这一年多的沙龙实践中,有很多收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总结和反思。2006年6月12日,沙龙的核心成员齐聚嘉定校区,对沙龙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大家普遍认为,我们的沙龙作为一个民间的学术组织,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总体看来,我们基本保持在每学期组织4次沙龙的频率上,并且每次沙龙过后都有总结或者综述(见学院“学术动态”网),这种坚持本身可喜可贺,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在这个由师生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中,大家共享了一些学术资源,逐渐找到或者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活跃了学术氛围,增加了学术凝聚力,也使得我们学院的老师在某些领域能够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学术沙龙已经成为大家离不开的学术家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逐渐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术沙龙有些偏重于理论,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关注相对不够;在大家的交流中,很多时候容易流于浮泛,“主义多于问题”;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对有些老师的发言长度和方式没有有效控制,容易形成“一言堂”和“答辩式”讨论,这会压制某些声音较弱的人的讨论热情,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沙龙中予以改进和完善。大家还谈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要适当找一些现实点、轻松点的话题来讨论,象闵老师建议的“音乐与记忆”;还有,每次沙龙要设置主持人,适当掌控发言的长度并进行协调,保证沙龙在自由、轻松而又不失严谨和规范的氛围中进行。
大家还就下一学期的学术沙龙内容进行了大体的勾勒,闵老师建议下一学期的沙龙主要以“时间”为主题展开讨论;同时,陈新汉老师以“价值论”为主题的沙龙也将穿插进行;另外,我们还将发动研究生组织一些讨论。之后,大家依然可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沙龙在流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沙龙的确已经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这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我们依然会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并且有理由相信以后的沙龙会越办越好,让它成为我们心目中引以为豪的闪亮的品牌。
(周丽昀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