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五十期:“永恒还是瞬间——闵斯特伯格的价值世界”沙龙纪要

创建时间:  2011/04/25  朱英杰   浏览次数:   

 
2011年4月15日上午9点,由刘冰老师主讲,题为"永恒还是瞬间——闵斯特伯格的价值世界"的九九沙龙第五十期在B409举行。刘小涛老师主持了此次沙龙,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彭学农老师、朱承老师、刘静芳老师、尹岩老师、彭立群老师、鲍建竹老师、曹青春老师。
首先,刘冰老师对闵斯特伯格其人其事做了简要介绍。雨果·闵斯特伯(Muensterberg  Hugo)(1863-1916年),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作为弗莱堡学派的传承者,其《永恒的价值》和乌尔班的《评价及其性质》都是在1909年出版的。这两本书是英语世界狭义的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开端。新康德主义理论走到闵斯特伯格这里的推进:在文德尔班那里,坚持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分野,李凯尔特也将自然和历史分别对待,但是闵斯特伯格更为彻底的将价值的问题放在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位置,因为他的理想是把整个世界都归入到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中,如果要用一种一以贯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即世界具有绝对价值,那么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世界,作为物理自然和心理自然的世界(这种当时流行的二分法),服从因果律而存在的世界只是价值世界的一部分,体现的是逻辑价值。简言之,价值的光芒照射世界万物,它们都因人而打上价值的烙印,因为人对价值的信念与肯定,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价值折射镜下的一部分,都可以纳入到价值世界的体系。克服相对、怀疑、虚无生活的最终方法,就是构建一个充盈着价值和意义并且不因空间变动时光流转而磨灭的价值世界。
接下来,刘冰老师具体的展示了闵斯特伯格的永恒价值图景。所谓永恒的价值,在闵斯特伯格看来就是超越时空,超越个人好恶的绝对而纯粹的价值。唯有相信这种存在,我们浮光掠影般的生命才不再如昙花一现,而是具有绝对的意义。我们不是要问绝对价值是否存在,而是它必须存在,我们相信它必定存在的问题。其次,这种价值不是现存物,而是需要我们去构建,这样一种构建不是设想与现实无关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以现实为依托,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最终,我们生活的总体是有价值的,真善美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和谐统一的。所有的这种统一都要立基于意志。放弃小我的个人意志,立足于大我的超个人意志,即纯粹意志,以便构建和实现这一价值体系。不过,这一价值体系的完成非一人所能及,更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人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把握闵斯特伯格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首先是意志,这是价值世界得以建立的根本。意志是一种努力,一种运动,是意欲一个价值世界的根本行为。其次是自我,闵斯特伯格所承认的价值虽然都是绝对价值,但这种价值仍是相对于人格的价值,价值因自我而存在。超自我的意志行为是产生价值世界的根本行为,是一种根本的努力。再次是同一性,价值存在于一种关系,同一性的关系,意志目标和意志实现之同一,同一性是所有价值形式和价值内容的基础。这种同一性关系具体可以表现为持存、和谐、实现以及完善,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并不是静态的不变,而是在动态发展中以新的形式成为新努力新行为的起点。最后是行动,世界就是行动,意志之行动。世界的意义——世界就是一种行动。综上所述:永恒的价值世界就是在超自我意志同一性行动之展开中构建。之后,对于闵斯特伯格的价值思想,刘冰老师在其与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价值思想的比较中做了几点总结性评价。一、在绝对和相对之间探寻价值。二、唤醒价值感创造价值而享用价值。三、回归主题:变动中的恒常,在永恒中追求常新的可能性。
刘冰老师的讲述结束后,其他老师积极参与了讨论。朱承老师将闵斯特伯格构建价值的思想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理"的思想予以比较,认为他们都主张价值在于创造。刘静芳老师就闵斯特伯格追求价值同一性的理念与现实中以审美价值为例的价值多样性之间的张力提出了质疑。刘小涛老师表达了对闵斯特伯格追求永恒价值的哲学考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担忧,即它可能要面对来自自然主义者的反驳。尹岩老师解释了人们价值底线与价值诠释的不同造成了价值感受的差异性。彭学农老师对闵斯特伯格的价值学说地位与当今欧美伦理学研究热度程度之间的现状相联系。鲍建竹老师对闵斯特伯格在自我与超我、个人意志与纯粹意志之间的转换提出疑问。
人类理智不甘于物理世界的冷漠,永恒的价值也因此成为哲学追求的动力。就像两千多年的哲学历程一样,或许,在每一次类似的讨论过后,我们对价值问题的思索依将继续,不管它有没有结果。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五十一期:“后天物理主义与解释鸿沟”沙龙纪要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四十九期:“消极伦理学的‘有所不言’”沙龙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