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18日,哲学系第五十三期九九沙龙在我院B401室举行,活动由彭立群老师主持。我院吴德勤、彭学农、沈海燕、刘友古、邱仁富、刘静芳、等老师及上海大学数位研究生参加了交流。我们虽然没有智慧,但我们追求智慧。一开始,彭立群老师引出问题,他说我国近百年来发生过很多大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的大事件之一。哲学在于反思,重新反思五四,对于理解我们当下和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师和同学们就五四精神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五四,怎样评价五四,怎样看待海外新儒家对五四运动的否定性的评价,及五四精神的变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 什么是五四精神 对于什么是五四精神的理解,老师和同学见解基本是一致的,即五四的精神就是崇尚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启蒙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是无庸质疑的,但它是否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现在推崇五四,所重视的是五四的什么呢?刘老师对此提出疑问。 二、 为什么重视五四 吴老师认为,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很多是从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他们受到五四精神的感召和影响,比如毛泽东,还有像李大钊、陈独秀等他们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领导者。对此大家表示赞同,即中国共产党是从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五四运动在客观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启蒙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诞生地。 三、 五四精神的变化 在对五四精神的讨论中,老师们也注意到了五四精神变化的问题,即在不同时期,我们纪念五四的侧重点是不同有变化的。吴老师指出了五四精神从二三十年代到后来爱国主义的变化等。 彭学农老师指出,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分水岭。五四运动的口号中以前是科学和民主,现在是科学、民主、人权和自由。过去由于革命急促对资本主义理解肤浅,改革开放是做五四没有做好的事。紧接着老师和同学们就关于五四时期涌现的其他思潮发表了一些看法,也对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予以极大地关注。除此之外大家还讨论了当下的道德现象和一些现实问题,那种深深地忧患,显示出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良知。 (刘洁赵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