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九九沙龙第五十四期:痛,自由和数学题:对内在性问题的一个思考

创建时间:  2012/03/19  曹青春   浏览次数:   

       上海大学哲学系第五十四期"九九"沙龙于2011年12月2日下午2:00在 B楼401室举行。此次沙龙在彭立群老师的主持下,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斌老师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痛,自由和数学题:对内在性问题的一个思考"。参加此次沙龙活动的老师有陈新汉、欧阳光明、尹岩、刘友古、鲍建竹、刘冰和张艳芬等,另外还有多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报告从人们对痛、自由和解数学题在判断上的不同开始。孙斌认为,一般来说,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可能实际上不痛而假装痛;一个人可能实际上不自由而貌似自由;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实际上不会解数学题而假装或貌似解出了数学题。这其中的差别或许在于:痛和自由不可以完全从外部来加检验,而解数学题却可以。换句话说,痛和自由涉及到某种所谓的内在性,即,痛和自由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内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它们并不等同于痛和自由的外部表现。可是,如果说痛和自由的外部表现与痛和自由没有根本的关联,那么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称作痛和自由的外部表现的?进一步地,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人不是真痛而是假装痛的呢,以及,不是真自由而是貌似自由的呢?显然不是根据在他们内部所找到的一种被称作痛或自由的东西,而是通过其他程度不同的外部判据。这样一来,痛和自由似乎又不是内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痛和自由(以及情感、意志之类)与数学题(以及数学定理、物理定律之类)是没有差别的呢?如果是没有差别的,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假装痛或者貌似自由的问题?
      以上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来理解内在性的问题。孙斌认为,现代哲学中存在着一种从内向外转的倾向。这个内是指外部无法接近的孤独的心灵,它与近代哲学的主流思想相关。而现代哲学转而注重从外部寻找判据,包括分析哲学、现象学等诸多思想流派都有这样的倾向。这种从内向外的转向实际上是把内在性理解为一种从内向外的活动,比如现象学所着重阐发的意向性理论。但是,这种转向发展到极端,又出现了过于注重外在而否定内在的问题,从而使得个体性被共同性所完全取代。因此,孙斌认为,从外再次回到内的活动也是必要的,它意味着个体的一种自我担当,当然这样的个体不再是原来那种无法接近的私人个体。
      参加沙龙的老师和同学随后对报告展开了讨论。彭立群老师结合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相关理论,对报告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整体的点评。陈新汉老师联系自己所做过的研究,发表了自己对这种内外转向的看法,并强调了个体担当的重要意义。尹岩老师的回应以价值论为基本视角,关注到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刘友古老师对内在性的特征进行了追问,特别提到了神学维度存在的可能性。鲍建竹老师认为尽管判据在外部,但与之相应的内部也有所发展。另外,研究生同学也提出了与自己的阅读相关的诸多问题,比如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内在性的问题。
      参加沙龙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活动,通过报告和回应,大家得到了美妙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张艳芬供稿)

上一条:九九沙龙第五十二期:反思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下一条:九九沙龙第五十三期:五四回眸